“自洪熙、宣德始,大明国策彻底反转,停止对外战略,开始休养生息,以此来让国家财政得到缓解,这倒也没错。”
“但休养生息,绝不是无脑的一味战略收缩。”
季伯鹰看向宣德帝。
“算了,你自己来说吧。”
言罢,季伯鹰坐回椅子,喝起了茶。
老朱和三位朱棣的目光都是落在宣德帝身上,这位刚熬过病危的宣德帝,强撑着发麻的头皮站起身来,干咳了两声。
“我…放弃了奴儿干都司。”
话语一出,老朱棣猛的站了起来,眼珠子瞬间冒火。
奴儿干都司是老朱棣特意花大心思在东北搞出来的,为的就是能够统一调度东北各族,让瓦剌感受到什么叫做举世皆是大明爸爸的绝望。
“我,我撤回了开平卫等一众卫所。”
老朱对这话听着没啥感觉,毕竟他现在还没做到哪一步。
可是老朱棣,胸腔那叫一个起伏,已经有上手揍宣德帝的冲动了。
开平卫及周边几个卫所是老朱棣北征的桥头堡,亦是迈过长城,打击草原各部的战略重地。
这等险要之地,老子当年拿命打下来的,你小子转头就送了?!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敢情自己辛辛苦苦的栽树,你小子转头就给掘了。
“嗯…没了。”
宣德帝说完,连忙坐了下来,在老朱棣刀子般的注视下,目光躲闪,完全不敢看老朱棣。
他其实也想吐槽,要不是爷爷你在位期间那么拼命花钱北征,我何至于这么怂。
“你还有一点没说。”
“这一点,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真正间接原因。”
季伯鹰抬手,惜玉躬身接过茶杯。
“你最大的问题,是你对北境战略的短视。”
“当瓦剌脱欢将鞑靼阿鲁台逼入绝境,鞑靼孤立无援向大明求救之时,你最应该做的,是按照永乐朝制定的抑强扶弱之策,即刻发兵征伐瓦剌,抑制瓦剌吞并鞑靼,维持草原各方势力平衡。”
“可你是怎么做的?”
季伯鹰看向默然低着头的宣德帝。
其实季伯鹰也有点想不通,这位宣德帝在历史书里被称为五边形战士,虽说没有秦皇汉武那般的远见,可为什么偏偏在北境问题上这么短视。
那帮一心只求民生安稳的文臣看不透,你这个从小被永乐帝养大,还亲自跟着永乐帝北征过的接班人还看不透?
“只因为瓦剌脱欢给大明上了几封表忠心的书信,你非但没有出兵鞑靼,反而还联合瓦剌一同进攻鞑靼。以致于阿鲁台被脱欢所杀,鞑靼全部近乎被瓦剌吞并。”
“除此外,你还接连出兵打击了已经被瓦剌搞得半残的兀良哈,更是给瓦剌送了一个蒙古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当招牌,让瓦剌得以打着脱脱不花黄金家族的名号,名正言顺的吞并草原各部。”
“一边裁撤北境防线军力,一边又助长瓦剌势力做大。”
说到这里,季伯鹰有句话,憋在嗓子眼没说出口:‘伱要不是大明皇帝,我特么都以为你是瓦剌奸细。’
“自宣德之后,正统初年,瓦剌也先继承他父亲脱欢的太师之位后,一举彻底吞并了鞑靼,成功统一蒙古各部,原本分崩离析的蒙古帝国,在实质上已然再次统一。”
“这便是,养虎为患。”
“这头猛虎,最终在土木堡,一口咬碎了大明如日中天的国运。”
季伯鹰说到这里,宣德帝已经快要把头埋到桌子底下去了,老朱棣则是凝重的看着身边的永乐小朱,仿佛在思考什么,把这位永乐朱瞻基看的头皮发麻。
“爹,瞻基这,这还小,他往后肯定不会那样做的。”
永乐大胖陪笑着低声说着,他生怕自个老爹动了废太孙的念头。
“爷爷,您放心,我绝对不会坐视瓦剌做大,孙儿有生之年,一定把瓦剌往死里摁!”
永乐朱瞻基连忙是指天发四。
而洪熙朱瞻基,则是沉默着,将刚才所听到的一切都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错误在自己的时空决不可犯。
至于老朱,虽然觉得宣德朱瞻基这做的有点智障。
但他也明白,纵然是宣德朱瞻基对北境这么一通搞,大明国力其实依旧还在,依旧不是草原部落能够撼动的存在。
实际上问题的主要点,还是在朱祁镇这個废物身上!
“当然,我也说了,这些都是间接原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纵是经过宣德一朝的,正统的大明军力已经远不如洪武永乐,但只要统兵得当,依旧有着极强的战力。”
“最主要的原因,依然还是在朱祁镇身上。”
“毕竟,就算是二十万头猪,也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被瓦剌屠杀殆尽。”
言下之意,朱祁镇恐怕不如一头猪。
言罢,季伯鹰站了起来,先是看了看道衍。
“我方才讲的这些,你自己可以去其中寻找你所要的答案。”
道衍闻声,深吸一口气,起身朝着季伯鹰鞠躬一拜。
接着,季伯鹰扫了眼在场的这些天子储君。
“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二个词,叫门天子。”
“朱祁镇被俘之后,被瓦剌也先押至大同、宣府,朱祁镇来到关前,要求守关将领开门,至此,有了叫门天子之称。”
‘啪!’
老朱和老朱棣,同时又是猛的一拍桌子,眼中怒火已然是快要压不住了。
为异族叫开自家国门,这他娘的连宋徽宗都不如了!
耻辱!太耻辱了!
我朱家皇族,岂会有这等儿孙!
季伯鹰扫了眼这两人,原本还想再继续解释一下瓦剌留学生的深层含义,但想了想还是算了,他怕这两货太受刺激,心脏受不了。
“这堂实践课的背景讲解,就在这里打住。”
“提醒一下,我们这趟实践观察课的课时比较长,将覆盖正统-景泰-天顺,三个不同的时空。”
“给你们一盏茶的时间做准备。”
“一盏茶后,我们将前往本堂课的第一站,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三夜,土木堡。”
“自洪熙、宣德始,大明国策彻底反转,停止对外战略,开始休养生息,以此来让国家财政得到缓解,这倒也没错。”
“但休养生息,绝不是无脑的一味战略收缩。”
季伯鹰看向宣德帝。
“算了,你自己来说吧。”
言罢,季伯鹰坐回椅子,喝起了茶。
老朱和三位朱棣的目光都是落在宣德帝身上,这位刚熬过病危的宣德帝,强撑着发麻的头皮站起身来,干咳了两声。
“我…放弃了奴儿干都司。”
话语一出,老朱棣猛的站了起来,眼珠子瞬间冒火。
奴儿干都司是老朱棣特意花大心思在东北搞出来的,为的就是能够统一调度东北各族,让瓦剌感受到什么叫做举世皆是大明爸爸的绝望。
“我,我撤回了开平卫等一众卫所。”
老朱对这话听着没啥感觉,毕竟他现在还没做到哪一步。
可是老朱棣,胸腔那叫一个起伏,已经有上手揍宣德帝的冲动了。
开平卫及周边几个卫所是老朱棣北征的桥头堡,亦是迈过长城,打击草原各部的战略重地。
这等险要之地,老子当年拿命打下来的,你小子转头就送了?!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敢情自己辛辛苦苦的栽树,你小子转头就给掘了。
“嗯…没了。”
宣德帝说完,连忙坐了下来,在老朱棣刀子般的注视下,目光躲闪,完全不敢看老朱棣。
他其实也想吐槽,要不是爷爷你在位期间那么拼命花钱北征,我何至于这么怂。
“你还有一点没说。”
“这一点,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真正间接原因。”
季伯鹰抬手,惜玉躬身接过茶杯。
“你最大的问题,是你对北境战略的短视。”
“当瓦剌脱欢将鞑靼阿鲁台逼入绝境,鞑靼孤立无援向大明求救之时,你最应该做的,是按照永乐朝制定的抑强扶弱之策,即刻发兵征伐瓦剌,抑制瓦剌吞并鞑靼,维持草原各方势力平衡。”
“可你是怎么做的?”
季伯鹰看向默然低着头的宣德帝。
其实季伯鹰也有点想不通,这位宣德帝在历史书里被称为五边形战士,虽说没有秦皇汉武那般的远见,可为什么偏偏在北境问题上这么短视。
那帮一心只求民生安稳的文臣看不透,你这个从小被永乐帝养大,还亲自跟着永乐帝北征过的接班人还看不透?
“只因为瓦剌脱欢给大明上了几封表忠心的书信,你非但没有出兵鞑靼,反而还联合瓦剌一同进攻鞑靼。以致于阿鲁台被脱欢所杀,鞑靼全部近乎被瓦剌吞并。”
“除此外,你还接连出兵打击了已经被瓦剌搞得半残的兀良哈,更是给瓦剌送了一个蒙古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当招牌,让瓦剌得以打着脱脱不花黄金家族的名号,名正言顺的吞并草原各部。”
“一边裁撤北境防线军力,一边又助长瓦剌势力做大。”
说到这里,季伯鹰有句话,憋在嗓子眼没说出口:‘伱要不是大明皇帝,我特么都以为你是瓦剌奸细。’
“自宣德之后,正统初年,瓦剌也先继承他父亲脱欢的太师之位后,一举彻底吞并了鞑靼,成功统一蒙古各部,原本分崩离析的蒙古帝国,在实质上已然再次统一。”
“这便是,养虎为患。”
“这头猛虎,最终在土木堡,一口咬碎了大明如日中天的国运。”
季伯鹰说到这里,宣德帝已经快要把头埋到桌子底下去了,老朱棣则是凝重的看着身边的永乐小朱,仿佛在思考什么,把这位永乐朱瞻基看的头皮发麻。
“爹,瞻基这,这还小,他往后肯定不会那样做的。”
永乐大胖陪笑着低声说着,他生怕自个老爹动了废太孙的念头。
“爷爷,您放心,我绝对不会坐视瓦剌做大,孙儿有生之年,一定把瓦剌往死里摁!”
永乐朱瞻基连忙是指天发四。
而洪熙朱瞻基,则是沉默着,将刚才所听到的一切都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这些错误在自己的时空决不可犯。
至于老朱,虽然觉得宣德朱瞻基这做的有点智障。
但他也明白,纵然是宣德朱瞻基对北境这么一通搞,大明国力其实依旧还在,依旧不是草原部落能够撼动的存在。
实际上问题的主要点,还是在朱祁镇这個废物身上!
“当然,我也说了,这些都是间接原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纵是经过宣德一朝的,正统的大明军力已经远不如洪武永乐,但只要统兵得当,依旧有着极强的战力。”
“最主要的原因,依然还是在朱祁镇身上。”
“毕竟,就算是二十万头猪,也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被瓦剌屠杀殆尽。”
言下之意,朱祁镇恐怕不如一头猪。
言罢,季伯鹰站了起来,先是看了看道衍。
“我方才讲的这些,你自己可以去其中寻找你所要的答案。”
道衍闻声,深吸一口气,起身朝着季伯鹰鞠躬一拜。
接着,季伯鹰扫了眼在场的这些天子储君。
“接下来,我们解释第二个词,叫门天子。”
“朱祁镇被俘之后,被瓦剌也先押至大同、宣府,朱祁镇来到关前,要求守关将领开门,至此,有了叫门天子之称。”
‘啪!’
老朱和老朱棣,同时又是猛的一拍桌子,眼中怒火已然是快要压不住了。
为异族叫开自家国门,这他娘的连宋徽宗都不如了!
耻辱!太耻辱了!
我朱家皇族,岂会有这等儿孙!
季伯鹰扫了眼这两人,原本还想再继续解释一下瓦剌留学生的深层含义,但想了想还是算了,他怕这两货太受刺激,心脏受不了。
“这堂实践课的背景讲解,就在这里打住。”
“提醒一下,我们这趟实践观察课的课时比较长,将覆盖正统-景泰-天顺,三个不同的时空。”
“给你们一盏茶的时间做准备。”
“一盏茶后,我们将前往本堂课的第一站,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三夜,土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