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得而知,不过大家猜测,应该是玉皇大帝所传授。”曹昂一本正经的说道。
陈宫点了点头,“看来只有可能是这样了。”
“电报机华夏会卖吗?”曹操非常清楚,一旦电报机投入后,可以说会改变战争形势。
“大王,此事我们不能提及,一旦提及,华夏必然会猜到我们的探子。”曹仁说道。
“这点恐怕早就知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华夏不说而已。”陈宫非常清楚华夏情报能力。
“此事先这样,魏国当务之急是拿到亚洲理事一席,有了这个席位,魏国国际地位就会提升。”曹操开口说道。
曹操继续说道,“仲达,你协助太子来处理各国举报制度一事。”
“喏”。
华夏今天的报纸刊登了一条消息。
从华夏十四年开始,华夏会将房地产税分摊到每年收取,地段不同,税收也有所不同。
每套房子每年都要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格的0.5%—3%进行收取。
消息一出,华夏上下议论纷纷。
“老李,这样一来,房子持有成本就高了。”恢都城孔明街的路边,几个中年人正在吃面条。
“各有利弊,房产税一旦改革,普通人更加容易买房,原本五十年一次收取的土地税分摊到每年,那么新房价格基本会降差不多一半”。
“老李说得对,只要不炒房,自己住宿多不了多少钱。”
“老吴,按照现在人工建造成本,一套120平方房屋,大概需要三万五左右建造成本,加上公司利润和其他税收,估计卖家在5万华元左右。
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我们恢都城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华元。
如果是首付30%的话,节省点,两年左右就能买房,如果有两个人工作,一年多就能买房。”
老李说道,“按照平均房产税1.5%计算的话,那么一套房子一年需要750华元房产税,这样看来也不高。”
“老陈,为何政府将房产税按照每年收取?”
老陈笑呵呵的说道,“如果一次性收取,那么地方将来财政会出大问题。
卖地是好,迟早有饱和的一天,房产税不一样,每年收取,地方政府就能集中精力发展其他产业。”
“原来是这样,每年收取地税,这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好事。
几百千把华元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算什么。
这样一来,很容易解决住房问题。”
“这样说来,这套政策也还行,毕竟一旦房子有房产税,这会让那些靠买房发财的人望而却步了。”
“这不是好事吗?我们老百姓要这么高房价干吗?让子子孙孙都被房子套死吗?”
“只是不知各地会如何实行这套政策?”
“现在的华夏和以前朝廷不一样,华夏地方各郡县都有很大独立性。”
……
“这种设计还真不错,这样一来,各地每年可以通过收取房地产税获得相对固定的税收。”蔡邕看完点了点头。
“是啊,房价降下来了,百姓购买压力小了,虽然按照每年评估价收税,可是华夏这套政策很难把房子价格炒高,因为政府不限制土地供应量。”袁愧有时内心十分感叹,华夏这些人想法真的多。
最关键,你这样改不仅仅为了百姓,也是为了平衡政府财政。
“次阳,这样一来,就彻底实现了华夏的住房私有化了。”荀爽对此也是支持的。
陈纪吐槽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住大房子的人来说压力挺大。
大房子平地通常占地面积都很大,这样一来,房产税可不低。”
卢植说道,“用大统领的话说,普通百姓过得好了,你还担心有钱人过得差了?
对于那些住大房子的人来说,一个月就算一万两万华元,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
你享受了的,自然应该多交税。”
“子干说的这种思路是对的,华夏最困难的百姓如果都衣食无忧,还担心其他人吗?
判断一个国家如何,不应该去看有钱人过的日子,应该去看整个国家普通百姓所过的日子。
就像大统领竞选承诺所说,未来五年要让华夏所有百姓每周都能至少吃上一次肉一样。
只有所有的人都能吃上肉,才能说明华夏百姓都能吃饱饭。”
曹嵩看着一直没有说话的郑玄,“康成,今天怎么不说话呢?”
郑玄说道,“以前购买房屋的人该当如何?”
“报纸上说了。”
“什么地方?”郑玄问道。
“今天恢都商报应该刊登漏了,不过,恢都日报刊登了。”卢植将手里报纸递给了郑玄。
“给了百姓两条选择:
一、扣除使用的年限地税,退回剩余地税和利息,按照年支付;
二、满五十年后,再进行重新评估缴纳地税。”荀爽说道。
“这个方法比较灵活,可以让百姓自己选择。”
“我如果是普通百姓,我不会退。”
“为何?”
“未来华夏房价上涨是必然,退回来的钱恐怕不够交地税。”
“未必,你的钱退回来以后,你可以钱生钱,一样会增值。”
在华夏,成立了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要接受监管。
这些公司,可以吸收社会民间资金,不过,自有资金占比不得低于50%。
这些公司的投资盈利能力整体不错。
这些公司将吸收的资金打包,例如:需要吸收一亿华元,那么就会按照1万华元一份卖出,购买的人只要资金合法就行。
这类投资公司分红比例不得低于上一年净利润的60%,如果遇到公司破产,公司资产首先赔付员工和民间投资人。
投资公司必须每个季度公开透明公布资金投资去向。
监管严格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商业信誉。
刘恢非常清楚,一旦百姓失去信心,那么任何政策都难以推动。
因此,在华夏各行各业中一直遵循权力对等法案,也就是说,拥有权力的人,责任要远大于没有权力的人,不能只享受权力,而不承担责任。
“这个不得而知,不过大家猜测,应该是玉皇大帝所传授。”曹昂一本正经的说道。
陈宫点了点头,“看来只有可能是这样了。”
“电报机华夏会卖吗?”曹操非常清楚,一旦电报机投入后,可以说会改变战争形势。
“大王,此事我们不能提及,一旦提及,华夏必然会猜到我们的探子。”曹仁说道。
“这点恐怕早就知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华夏不说而已。”陈宫非常清楚华夏情报能力。
“此事先这样,魏国当务之急是拿到亚洲理事一席,有了这个席位,魏国国际地位就会提升。”曹操开口说道。
曹操继续说道,“仲达,你协助太子来处理各国举报制度一事。”
“喏”。
华夏今天的报纸刊登了一条消息。
从华夏十四年开始,华夏会将房地产税分摊到每年收取,地段不同,税收也有所不同。
每套房子每年都要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格的0.5%—3%进行收取。
消息一出,华夏上下议论纷纷。
“老李,这样一来,房子持有成本就高了。”恢都城孔明街的路边,几个中年人正在吃面条。
“各有利弊,房产税一旦改革,普通人更加容易买房,原本五十年一次收取的土地税分摊到每年,那么新房价格基本会降差不多一半”。
“老李说得对,只要不炒房,自己住宿多不了多少钱。”
“老吴,按照现在人工建造成本,一套120平方房屋,大概需要三万五左右建造成本,加上公司利润和其他税收,估计卖家在5万华元左右。
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我们恢都城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华元。
如果是首付30%的话,节省点,两年左右就能买房,如果有两个人工作,一年多就能买房。”
老李说道,“按照平均房产税1.5%计算的话,那么一套房子一年需要750华元房产税,这样看来也不高。”
“老陈,为何政府将房产税按照每年收取?”
老陈笑呵呵的说道,“如果一次性收取,那么地方将来财政会出大问题。
卖地是好,迟早有饱和的一天,房产税不一样,每年收取,地方政府就能集中精力发展其他产业。”
“原来是这样,每年收取地税,这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好事。
几百千把华元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算什么。
这样一来,很容易解决住房问题。”
“这样说来,这套政策也还行,毕竟一旦房子有房产税,这会让那些靠买房发财的人望而却步了。”
“这不是好事吗?我们老百姓要这么高房价干吗?让子子孙孙都被房子套死吗?”
“只是不知各地会如何实行这套政策?”
“现在的华夏和以前朝廷不一样,华夏地方各郡县都有很大独立性。”
……
“这种设计还真不错,这样一来,各地每年可以通过收取房地产税获得相对固定的税收。”蔡邕看完点了点头。
“是啊,房价降下来了,百姓购买压力小了,虽然按照每年评估价收税,可是华夏这套政策很难把房子价格炒高,因为政府不限制土地供应量。”袁愧有时内心十分感叹,华夏这些人想法真的多。
最关键,你这样改不仅仅为了百姓,也是为了平衡政府财政。
“次阳,这样一来,就彻底实现了华夏的住房私有化了。”荀爽对此也是支持的。
陈纪吐槽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那些住大房子的人来说压力挺大。
大房子平地通常占地面积都很大,这样一来,房产税可不低。”
卢植说道,“用大统领的话说,普通百姓过得好了,你还担心有钱人过得差了?
对于那些住大房子的人来说,一个月就算一万两万华元,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
你享受了的,自然应该多交税。”
“子干说的这种思路是对的,华夏最困难的百姓如果都衣食无忧,还担心其他人吗?
判断一个国家如何,不应该去看有钱人过的日子,应该去看整个国家普通百姓所过的日子。
就像大统领竞选承诺所说,未来五年要让华夏所有百姓每周都能至少吃上一次肉一样。
只有所有的人都能吃上肉,才能说明华夏百姓都能吃饱饭。”
曹嵩看着一直没有说话的郑玄,“康成,今天怎么不说话呢?”
郑玄说道,“以前购买房屋的人该当如何?”
“报纸上说了。”
“什么地方?”郑玄问道。
“今天恢都商报应该刊登漏了,不过,恢都日报刊登了。”卢植将手里报纸递给了郑玄。
“给了百姓两条选择:
一、扣除使用的年限地税,退回剩余地税和利息,按照年支付;
二、满五十年后,再进行重新评估缴纳地税。”荀爽说道。
“这个方法比较灵活,可以让百姓自己选择。”
“我如果是普通百姓,我不会退。”
“为何?”
“未来华夏房价上涨是必然,退回来的钱恐怕不够交地税。”
“未必,你的钱退回来以后,你可以钱生钱,一样会增值。”
在华夏,成立了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要接受监管。
这些公司,可以吸收社会民间资金,不过,自有资金占比不得低于50%。
这些公司的投资盈利能力整体不错。
这些公司将吸收的资金打包,例如:需要吸收一亿华元,那么就会按照1万华元一份卖出,购买的人只要资金合法就行。
这类投资公司分红比例不得低于上一年净利润的60%,如果遇到公司破产,公司资产首先赔付员工和民间投资人。
投资公司必须每个季度公开透明公布资金投资去向。
监管严格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商业信誉。
刘恢非常清楚,一旦百姓失去信心,那么任何政策都难以推动。
因此,在华夏各行各业中一直遵循权力对等法案,也就是说,拥有权力的人,责任要远大于没有权力的人,不能只享受权力,而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