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百姓议论

襄平,这里对于华夏很多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辽东郡的治所,也不仅仅是华夏东北的中心城市。

这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华夏接近四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在襄平完成的,华夏国家大多数改革是在这里完成的。

这里寄托着无数人的梦和未来。

华夏十二年(公元199年),这里城市人口已经逼近百万。

这是一座现代思维打造的城市,宽阔的道路,两边高矮不一的房屋,川流不息的人群,道路两边的叫卖声,三轮车、自行车在这里早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出行的首选。

虽然这里已经不是华夏都城,但是无数百姓依然关心着华夏的国家政策。

开启民智,让大家明白一个简单道理:国家政策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清晨,吴家包子铺,和往常一样,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队列里没有慌张的人群,不少人手里翻着报纸。

“咦,华夏大统领府签发了一条政令。”

“年轻人,什么政令?”一位头发花白老者问道。

“大爷,从华夏十三年(公元200年)开始,华夏农税全部减半,一类良田由20%农税减到10%……”

“真的吗?”一位中年妇女激动的问道。

“大姐,看你穿着打扮应该在城里工作,你还关心农税?”

“嘿嘿……”一旁的人笑了起来。

“你不懂,大部分人在农村都有土地,我也不例外,出来后,把土地包给了人家。”

“包给别人一年能得多少粮食?”一位年轻女子问道。

中年妇女说道,“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我记得大统领没有来辽东前,我们只是给地主手里的租子就要交四成。

现在做工能赚更多钱,很多人嫌弃种地太苦,都想把地包出去,只要对方给交税就行。

就这样,很多土地都包不出去。

我们家,还是因为包给亲戚,对方才愿意。

现在好了,税收少了,土地更好包出去了。”

“大姐,那你们为何不将土地退出去?”年轻女子问道。

“大妹子,一看你就没吃过苦,大统领来之前,我们树皮草根都找不到好的,更不要说粮食。

以前一亩地只能产160斤粮食(现代度量衡80斤),而现在辽东水稻都能种,不要说土豆红薯这种亩产4000斤以上(现代2000斤)的,就是水稻亩产都有800斤(现代400斤)。

加上我们到处修建水库、水渠、水车,原来的坡地都变成良田。

不然,粮食根本不够。”

一旁的人不断点头。

中年妇女接着说道,“我们吃过苦,家里有土地,心里就不慌。

等到那天儿子女儿都成家了,我们就回老家种地去。”

“听大姐的意思,这样看来会给你们减轻负担?”

“是啊,这十多年,我就像做梦一样。

这也是为何不管别人选谁当大统领,我只选辽东王的原因。

用我家男人的话说,大统领让我们活出了一个人样。”

中年妇女的话,让年龄稍大的人感同身受。

老者说道,“大妹子说的是实话。

老朽有幸见过大统领两次,一次是他刚来不久。

一身麻衣,和普通人一样。

说话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在看看他。”

“大爷,报纸上还有一个新闻。”

“什么新闻?”

“报纸上说,随着华夏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提高,大家的寿命越来越长。

如果长期五十岁退休,那么很难保障大家有足够养老金养老。

因此,建议将退休时间延迟两年。”年轻男子说道。

“嘶……”

“这不合适?”

“这不是让我还得多工作两年?”

“道理是不错,但是不能牺牲我们利益啊!”

……

年轻男子的一番话,让现场议论纷纷。

“我倒是赞同这种主张。”一名中年男子回头看了一眼议论的人群。

“怎么说?”

中年男子转身说道,“你们想啊!华夏和以前朝廷不一样,以前加赋税,很多时候是皇帝享乐或者边关战事。

而现在的华夏全部是透明的,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如果不延迟,今后大家退休金必然减少,就算早两年退休,没钱还不得出来找一份工作?

我们不要忘了,退休金每年都要上涨的,并且,上涨幅度不得低于物价上涨速度。

这就是为了让大家今后退休以后有钱生活。

另外,老夫今年四十七岁,一点也没感到老。”

“哈哈哈……”

“大哥这话是实话,是有良心的话。

虽然大统领一直都在说,让百姓监督政府。

但是,我们也要讲理,政府没把钱装进自己腰包。

何况,这个建议挺好,大家虽然多工作两年,但是这两年俸禄也要比退休后高不少。”另一名中年男子跟着说道。

“可是,那我还不得工作25年才能退休?”一位年轻人感叹道。

“知足吧!以前到死都在忙碌,结果饭都吃不饱。

现在已经很好了,你这年轻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前的老者对其指责道。

“就是,年轻人,什么事情都是相互的。

在朝廷时期,连这样议论都会给你戴上谋反的帽子。

现在呢?什么都可以说。

就像报纸上所说,言论自由是指法律允许范围之内。”

“是啊,现在已经很好了。”

“延迟两年没什么,多赚点钱减轻后代压力,这没什么不好。”

……

年轻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其实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他也清楚,这是为了大家所有的人好,不过,习惯了嘴里抱怨。

任何一项政策出来,无论好坏,只要大家议论,说明大家还关心这个国家。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声音都应该被允许。

往往促使一个国家进步的声音,并不是歌功颂德的赞扬声,而是那些让人刺耳,甚至让人气愤的批评声音。

在华夏看来,一个正常国家最不能少的是批评和骂声,如果这种声音消失了,说明华夏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