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众人看法

“几位,如何看待猎人城举办的第一届联合国会议?”诸葛玄开口问道。

今天诸葛玄是以恢都民报的社长身份上门而来。

他要采访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要看看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对于恢都民报来说,就是要趁机蹭热点,增加销量。

“慈明,你这次怕是有私心。”郑玄开口说道。

谁都知道,民报后面最大股东是荀爽。

“康成,这些话可不能乱说。

华夏法律有明确规定,谁负责谁经营,也就是说,我只有分红权力,对报纸具体工作我没有干预的权力。”荀爽随即辩解道。

“开个玩笑,紧张什么?”郑玄像个老顽童一样。

“对于猎人城举办的联合国第一次会议来说。

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万国来朝。

唯一不同的是,华夏是寻求各国和平共处。

在我看来,结果超过老夫预期。”陈纪开口说道。

“元放说得不错,至少今后国家之间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陆康接着说道。

“我是华夏国的百姓,看到和周边邻国达成边界条约。

说真的,我心里特别踏实。”蔡邕显得有些激动。

虽然华夏现在没有什么边患,但是,未来的事情谁能说清楚?

这次几百个国家参与会议达成的结果,谁想推翻他并不容易。

“说实话,老夫对于大统领及其华夏政府的远见卓识深感佩服。

我看了一眼各个国家领土面积和人口。

整个人类初步格局已经形成,那就是一超多国的政治格局。

华夏的政治制度和承诺,也会让其他国家放下心来,把联合国理事长这一职务交给华夏。”郑玄此时,一脸骄傲。

荀爽也说道,“我和你们不同,最吃惊的是华夏签了大量订单。

只是武器出口就超过130亿华元,虽然是未来五年的量,但是依然感到不可思议。”

“成果的确显著,但是也有一些遗憾,那就是某些问题还存在分歧。”刘洪说道

“元卓,这一点我比较赞同刘恢大统领所说。

先合作,分歧通过合作,逐步建立信任来弥合。”蔡邕说道。

诸葛玄接着问道,“各位前辈,华夏承诺鼓励华夏公司去其他国家建厂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法?”

郑玄说道,“这点目前还有待观察。

这里面不仅仅是语言问题。

还有文化、宗教信仰,最关键是政治制度。

很多国家政治制度就像大汉朝廷。

我们自己想想看,当年,谁去大家门口,不收礼?

就是那家随便一个管事的,也收了无数钱。

大家还习惯这种吗?”

郑玄的话虽然不中听,但是是实话。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个三公门口守大门的,可能连一个县令都看不起,这就是现实问题。

“康成说的只是一方面,还有其他方面。

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华夏一样普及教育。

所有的人大字不识一个。

没有合格的工人,该当如何建厂?”陈纪接着说道。

“教育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他们恐怕也不会像华夏一样,如此大量投入教育,同时启迪民智。”蔡邕看了众人一眼说道。

“还有交通问题,华夏发展工商业,除了启迪民智,建立规则。

还有就是修建道路。

道路不畅通,如何建设工厂?”刘洪大声说道。

诸葛玄微微一笑,“听大家意思是,华夏不应该在其他国家建立工厂?”

诸葛玄知道,报纸需要有爆点才行。

“你这家伙,为了卖报,可不能胡说八道。

我们只是分析了缺点。”陆康瞪了诸葛玄一眼。

陆康是看出来了,现在报纸的确什么都敢说,最擅长就是打擦边球。

尤其是制造模棱两可的话题最为擅长。

“季宁公,那你说说外出建厂的优势?”

陆康想了想,说道,“华夏现在人工俸禄越来越高,其他国家人工成本很低,这是一个优势。

另外一个,我听说海外的人工作,通常是天亮到天黑为准。

他们不像华夏计时,每天工作时间有限制。

因此,可以通过让工人劳动获得更多利润。

还有一点就是税收,他们主要税收依然是农业税,这点和华夏不一样。

工商业税收或许低一些。”

众人点了点头。

诸葛玄接着问道,“华夏现在劳动力不足。

大统领他们承诺未来五年会引进劳动力。

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利弊参半吧!”荀爽开口说道。

“慈明公,能不能具体一点呢?”

荀爽点了点头。

“利的一方面是能缓解华夏用工问题,能快速完成华夏既定的目标,尤其是道路修建上面。”

“弊呢?”诸葛玄问道。

“弊端主要是华夏的技术会流失出去,会让华夏丧失巨大优势。”荀爽眼神里的担忧一眼就能看到。

“老夫倒是有不同意见。”刘洪想了想开口说道。

“哦?元卓公说说看?”

刘洪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说道,“如果华夏有某项技术,别人都没有,会怎么办?”

刘洪开口反问道。

诸葛玄说道,“一个是想法设法把技术偷回来。

第二个就是自己来研究。”

刘洪笑了笑,“第一个想要实现其实很简单。

因为华夏修路建房到处都是。

无论他们走那条路,长远来看对华夏并没有好处。

与其如此,不如用技术换回钱。

这就是国际专利的作用和价值。

偷技术必将受到制裁,因为你专利侵权。

研发技术需要人才和大量时间。

因此,对于大家来说,最合适就是购买技术。

华夏有了钱,就能研究更好的技术出来。

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发投入到专利赚钱,再投入研发,再形成专利壁垒。”

大家都在回味刘洪的话。

蔡邕眼睛一亮,“元卓,何时有了这个本事?真没想到?”

刘洪笑骂道,“老夫是搞技术出身,加上华夏经济原理,天天耳濡目染,就是一头猪也该会了”。

“哈哈哈……”

“哈哈…”

一群人被刘洪的话逗得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