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皮笑肉不笑:“呵呵。”
甭管李鸿章究竟还有什么才能,在他眼里,李鸿章都只是一个贪污受贿的小人罢了。
和别的国家签条约都要受贿,还有什么钱是他不敢收的?
可话又说回来,没有朝廷点头同意,李鸿章能这么简单地把条约给签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说:“李鸿章都不敢签的条约,那得有多苛刻啊?”
“只要签条约的不是华夏,那就无所谓了。”
乾隆皇帝苦着脸:“李鸿章是有好处,可他……”
果然人都不是完美的么?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德国强占胶东湾,俄国也强租旅顺大连湾,两国开了这么一个口子,其他列强也露出了狰狞面目,意图分一杯羹,现下的时局,已经由不得光绪皇帝再犹豫了。康有为再次上书,希望大清能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变法,不然大清恐怕就要亡国了,光绪皇帝也不是傻子,他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自然不甘愿做亡国之君,便对庆亲王奕匡说,如果慈禧太后再不给他权力,他原意退位,不做亡国皇帝。】
康熙皇帝皱着眉,最终也只能无奈叹息:“他说得不无道理,再不变法,大清就要被人分食干净了。”
变法很麻烦,也很容易得罪人,可若是不变法,大清就要玩完了。
难道真的要坐视大清被洋人吃干抹净吗?
乾隆皇帝忧虑道:“只盼他的变法能有成效吧。”
历来变法,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有魄力的皇帝与臣子联手。
宋神宗与王安石,已经是一对不错的君臣了,可照样变法失败了,王安石还背上了骂名。
【庆亲王奕匡将皇帝的意思转告慈禧太后,她也怒了,表示他不愿意做皇帝,我早就不想让他做皇帝了!庆亲王无奈,只得再三劝说,终于说动了慈禧太后,她说由着皇帝做事,等做不出成果再说吧。慈禧太后这个最有权力的顽固派都松了口子,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她看了康有为的奏折和一些着作,觉得康有为的想法还挺有道理的嘛!她虽然恋权,但也不希望大清就这么完蛋,如果康有为的变法有好处,那她也没什么意见,还表示:“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于是,在慈禧太后的默认下,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将维新变法定为国策,为接下来的变法运动做好了准备。】
乾隆皇帝一哼:“还算她有些大局观。”
富察皇后笑叹:“归根结底,慈禧太后也只是一个守家的老寡妇罢了。”
如果变法可以让大清变好,她为什么不同意?她想的是照看好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哪怕不愿意放下权力,也不会希望大清完蛋。
大清若是真的完了,她这个太后又该怎么办呢?
康熙皇帝心里有些打鼓:“她最好不要插手。”
事到如今,他对维新变法依然保持着一种幻想——说不定变法真的能救大清呢?
可若是大清真的得到了拯救,又怎么会有清亡几十年后的南京大屠杀?难道是因为局势又动荡了吗?
还有维新派提出的那些政策,他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对。
变法真的能成功吗?
【但就在变法开始没多久,慈禧太后便改了主意,将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随时有政变的可能。慈禧太后为什么突然变了主意呢?其实维新变法的动机是对的,变法自强,学习西方,但他们的路子走错了。慈禧太后支持的是变法,但光绪皇帝要干的是变法+夺权,这个变法其实也很有问题,他先把吏治给搞了,裁撤了一批冗官,光京师一地就有一万多人因此失去生活来源,又一下开除了六个不同意变法的大臣,很好,把全天下大大小小的官给得罪了,哪怕是皇帝,一下子得罪所有官员,也吃不消啊。】
康熙皇帝脸一黑,骂道:“这个蠢货!”
这是变法呢,还是拆家?
光绪皇帝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修房子,本来只是要把不稳固的地方修整一下,结果把房子给拆了,连同地基也挖了。
太心急,也太激进了!
乾隆皇帝大失所望:“他这是在做什么?得罪全天下的官吏,他还想不想做皇帝了?”
若光绪帝大权独揽,兵强马壮,与全天下为敌也就罢了,他显然没有那个资本,怎么敢与全天下为敌?
本来顽固派就不同意,这么干,不就是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下一个吗?
【然后光绪又废除科举,更好了,把全天下的读书人给得罪了。科举确实已经落后了,但问题是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指望科举吃饭的,他们辛辛苦苦十年寒窗,就为了走科举这根独木桥,现在把科举给废了,就等于断了这些读书人的青云路,上升空间没了,那他们对所谓的变法又会有什么好印象?】
李世民叹道:“现在不止是官吏,读书人怕也不会在支持他了。”
多少人苦读了几十年都不一定能考中,但一旦考上,便有为官做宰的机会。
现在皇帝把这个机会夺走了,读书人怎么想?
我辛辛苦苦读了半辈子书,你说废除就废除?我这书不是白读了吗?
一场变法得罪了所有人,注定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维新派一没权二没兵,也不走群众路线,完全脱离群众,变法怎么可能成功?为什么我党讲究枪杆子里出政权,要走人民路线,原因就在这里啊!没有武力,你想的再好,也都是一场空,而老百姓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牛马,但牛马聚集起来,就不是牛马了,而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戊戌变法,就相当于一帮人读多了书,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但完全没有实操经验,以为发个圣旨,一切都能按照想走的路走,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对慈禧太后来说,不变法,大清还能苟活个几十年,就是会活得憋屈,但再任由光绪皇帝搞下去,大清立马就要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