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两宫一王

【顾命大臣的权力已经被解除,慈禧太后又重提召见外臣一事,以载垣、端华、肃顺三人阻拦为由,将他们去职查办。很快,肃顺就被判处斩首,载垣和端华二人则好一些,赐自尽,留了些许颜面,其余顾命大臣则只是被革职。清理完桀骜不驯的顾命大臣后,慈禧太后将年号改为同治,两宫太后顺利垂帘听政,恭亲王奕?则担任议政王和军机大臣,手握内政和外交大权,自此步入清政府核心位置,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足足二十年。】

康熙皇帝松一口气,但心中的担忧却一点儿不曾减少:“彼时的大清内忧外患,他们能应付得了吗?”

对于这样的朝局,他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后妃不得干政,虽然两宫太后垂帘,但也有恭亲王这个宗室以防万一。

太后与亲王相互制衡,总比顾命大臣欺压皇帝太后来得好。

现下最需要担忧的,还是洋人的事情。

他沉浸在对洋人的忌惮中,却忽略了一个信息,而雍正皇帝却不曾忽略。

“等等,”他不解地说,“同治皇帝当时六岁,二十年后,也就是二十六岁,已经过了亲政的年纪了!”

二十年过去,太后与亲王却一直手握大权,这有三个可能。

一个是皇帝体弱多病,或是扶不起来,需要母亲和宗室帮忙。一个是太后宗室野心勃勃,不愿还政。

最后一个,也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一个,皇帝早逝,又一个小皇帝上位了。

乾隆皇帝惊道:“二十年?二十年过去,皇帝也该懂事了吧?”

难道送走了野心勃勃的大臣,还有野心勃勃的太后和宗亲等着?

不过要是皇帝不顶事,让他们顶着,倒也不是不可以。

【慈禧太后掌握大权以后,便开始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恭亲王奕?,选拔贤才,并依靠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等人,又与列强联手,镇压了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同时,也采纳了洋务派的一些主张,购买了各种西洋武器,诸如枪炮等,向西方学习了不少工业技术,大力训练军队,但她也注意牵制洋务派,政治局势趋于平稳,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人还管这段时间叫做同治中兴,当然水分很大就是了,不是什么都能叫中兴的。】

康熙皇帝眼睛一亮:“倒是不错,先稳固国内局势,再徐徐图之!”

但他担忧的还有一点,购买西洋武器,学习西洋技术,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其中还透露一点最危险的,那就是大清的一些技术似乎已经落后于西洋了,以至于曾经的天朝上国不得不向洋人低头学习了。

要知道,他对洋人可是从不放在心上的!

李世民好奇地说:"西洋武器,可有什么奇妙之处?"

向来是周边小国向华夏学习,何时华夏还有向他们学习了?而且还是武器这样的东西。

长孙皇后低声道:“这恐怕也意味着,大清在武备方面已经比他们落后了。”

【慈禧太后日渐权势滔天,她与恭亲王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蔡寿祺事件便是一切的导火索。同治四年,一个名叫蔡寿祺的翰林编修弹劾恭亲王,说他贪污徇私,独揽权力,要求他还政,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另外选一个贤能的宗室议政。上述种种罪名,蔡寿祺并无证据,但慈禧太后显然对恭亲王早有不满,将奏折留中,等恭亲王朝见的时候拿给他看,说有人弹劾他。】

康熙皇帝眉头一跳:“没有证据,便弹劾一位宗室重臣?”

恭亲王并不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相反他非常有话语权,地位也很是特殊。

这样一个人若是与太后斗起来,恐怕并不好看。

乾隆皇帝道:“再选宗室议政,未必能比恭亲王更好吧?”

他虽然不喜恭亲王与洋人有联系,但这也没办法,好歹他能力还不错,换一个宗亲,却未必能如此。

雍正皇帝冷笑:“这倒是不怕洋人的态度了?”

先前搞政斗的时候,不是还忌惮洋人吗?现在就要把洋人支持的恭亲王搞下台了?

也是,洋人恐怕不会为了一个人而大动干戈。

【恭亲王一听,立即追问是谁在弹劾他,慈禧太后说是蔡寿祺,恭亲王立马说他不是好人,要把他抓起来审问。他的态度让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很是不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恭亲王得知此事,马上诚惶诚恐请罪,并自请去职,不管如何先服软,因为慈禧太后已经对他有忌惮之心了,但他却一直追问,还要把弹劾他的人抓起来,这就是在挑战两宫太后的底线了——你是不是太嚣张了?】

刘彻笑道:“他做错了,不应该这样应对的。”

既然蔡寿祺所言没有实据,那慈禧太后又为何要把折子给恭亲王看?

因为她恭亲王已经有了疑心,这就有些警告的意味了,若是恭亲王服软,说不定会让太后犹豫一二。

可恭亲王反应如此激烈,还要抓捕弹劾他的人,在太后眼里又是另一回事了。

太后可以说蔡寿祺是小人,是他冤枉了恭亲王,但恭亲王却不能这么说,因为蔡寿祺弹劾的是他。

乾隆皇帝长叹:“只盼着不要影响到大清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吧。”

若是可以,他还是希望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一致对外的。

【慈禧太后十分愤怒,召见重臣,要治恭亲王的罪,但大臣们却要求先查明事实,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蔡寿祺并没有证据,但恭亲王也该严于律己,不然也不会招致弹劾,此事算是不真不假,这个结论也是不偏不倚,既没有说恭亲王有罪,也不曾说他无罪。慈禧太后将恭亲王一顿批评,将他身上的职务革去,但有不少宗室和大臣反对此事,惇亲王奕誴更是表示恭亲王并没有明显的劣迹,贸然惩罚他会让世人对朝廷的公正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