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战略试探

赵祯狐疑地说:“天幕是不是话里有话,嘲讽我大宋呢?”

他现在有些应激了,天幕稍微阴阳怪气一点,他就疑心是在说自己。

张贵妃笑容如常,手指却险些把手心掐出血来。

她想起福康公主,其实苗氏的女儿是生是死,与她没有任何关系,可她也曾有过女儿……

赵匡胤头疼地说:“契丹风俗到底与中原不同,有些事在我们看来伤风败俗,他们却未必会这么觉得。”

就算萧绰真的与韩德让有什么,也未必能够影响到国家大事。

赵德昭含笑道;“皇叔会这么想,也算是情理之中,并不奇怪。”

赵光义看着他温和的笑容,莫名觉得心中发寒,赵德昭怎么会这么好心,为他说话?

他可是有逼死他的嫌疑呢!

耶律贤呵呵笑道:“宋人想得简单,我大辽怎么会因为些许流言蜚语便人心不在?”

他对萧绰殷殷嘱托:“我死之后,倒不必守这些陈规烂俗,只要能够守我大辽,辅佐幼帝,比什么都强。”

萧绰养男宠怎么了,他可是真的为大辽干活啊!只要她不学赵姬,帮着情人篡位,倒也不必计较太多。

【正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接连攻陷岐沟、涿州、固安、新城几城,萧绰带着辽圣宗与韩德让御驾亲征,协助耶律休哥抵御宋军。萧绰和耶律隆绪驻扎在北平,而几路宋军先后惨败,曹彬所部败于岐沟关,残军连夜渡河,不少人因此溺死。饶是如此,他们也没能逃过辽军的追击,死伤惨重,遍地丢盔卸甲。不久后,耶律斜轸收复朔州,杨业被活捉,绝食自杀头颅被萧绰命人割下,放在匣子里让边关将士们传阅,士气愈发振奋。】

【而宋军接连遭遇大败,已经完全丧失了心气,自然也不是辽军的对手,各地守将弃城而逃,辽军顺利收复失地。此后萧绰屡败宋军,结结实实给赵光义上了一课,不要小瞧女人。有些人还戏称,赵家兄弟都喜欢欺负孤儿寡母,后周恭帝柴宗训七岁登基,纵使符太后临朝听政也无法改变摇摇欲坠的后周朝堂,赵匡胤从这对母子手中夺得帝位,轮到赵光义也是如此,趁着萧绰和耶律隆绪相依为命,也要上门欺负一下,结果反被孤儿寡母欺负了。】

赵匡胤皮笑肉不笑地说:“宏图霸业摆在眼前,谁不心动?难道非要效忠一堆孤儿寡母,辜负了胸中抱负与其他兄弟,才算是忠义么?”

他篡位,诚然有欺负孤儿寡母,趁人之危的嫌疑,可他对柴宗训并没有亏待,还给他了一个王爵。

如此,他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吧?

刘彻漫不经心地说:“征战之事向来如此,时机难逢,就算真的欺负孤儿寡母,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两国交战,谁管对方是不是孤儿寡母?能打赢敌人,为己方争取利益,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么?

李世民说道:“不能小瞧女人啊……”

他其实没有遇到过什么难缠的女人,天可汗不会被几个美人影响,但死后却因为武则天大受打击。

女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能力,有手段的女人,有时也会让人防不胜防。

【统和二十二年,萧绰决定发动南征,萧绰前往北平祭祀辽太宗,随后命北院大王磨鲁古和太尉老君奴统领南、北王府士兵,让楚王耶律隆佑留守。随后,萧绰带着耶律隆绪再次御驾亲征,辽军兵锋直逼关南十县。当时的皇帝是真宗宋真宗赵恒,他登基后希望能与辽朝修好,但辽朝并不愿意搭理他,更希望能对宋朝进行下一步打击。辽朝主动出征后,寇准也极力要求赵恒御驾亲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策。】

【萧绰母子此次南征,并非抱着与宋朝决一死战的心思,而是存心试探,因此萧绰在一开始便秘密派人与赵恒议和。赵恒的出征,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形势对宋朝来说也越发有利,反倒是辽军孤军深入,前景不容乐观,又因主帅被宋军射杀,士气大大降低。正因辽朝处境艰难,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尽快议和,为己方争取到最大的利益。按理说,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无法得到,但萧绰却不是这样,因为她遇到的皇帝是赵恒。】

赵匡胤想起这件事,心疼得要命。

这个时候,正该趁他病要他命,谁知赵恒不仅软骨肉,连最基本的眼光都没有。

只可惜了寇准这位难得强硬的大臣,皇帝烂泥扶不上墙,他也没办法。

赵恒面皮抽搐,恨不能让天幕闭嘴。

有的时候,天幕说话是真的不好听,他算是经常被提及的受害者。

他是皇帝,也要脸的好吗?!

刘娥轻叹,心道官家根本就不是那块料啊!

刘彻饶有兴趣地说:“战场得不到的东西……这句话太对了,没有足够的实力,仅凭三言两语,凭什么让其他人让步?”

尊严都是打出来的,不能打服那些蛮夷小国,仅靠使臣耍耍嘴皮子,没有任何用处。

【寇凖是强硬主战派,他希望的议和结果是,辽朝向宋朝称臣,并将幽州和蓟州归还宋朝,否则辽宋之间只能继续开战。寇准的想法很简单,只有切切实实将辽朝打疼、打服,才能让辽朝真心降服我,为双方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这个理论,向来也是现在大部分人们的想法,以德服人,德并非是个人的品德或是礼义廉耻,而是武德。】

【从古至今,这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对某邻国的态度上,人民群众也主张武力降服。寇准的打算如果能够落实,对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他遇见的是宋真宗赵恒,这位远近闻名的软骨头皇帝。寇准想的是打服辽朝,尽可能断绝后患,而赵恒想的是让辽军尽快撤走,只顾眼前不顾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