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皇后之冠

汉和帝轻咳两声,一脸虚伪地说:“这种事情就不要直接说出来了,影响多不好啊。”

什么叫他逼死了窦家人,分明是窦家人心怀愧疚,觉得自己不配存活在这个时候,于是才自杀谢罪的。

总之,窦家人的死与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刘彻冷笑道;“怎么可能留着窦家人,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昔日他们如何僭越,如今就要接受惩罚。”

外戚虽然富贵,但并不是那么好做的,若是不能做到老实本分,哪怕汉和帝真的是窦家的外孙,也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说的好听一点,外戚是皇帝的外家,说的难听一点,那不就随时可以割的韭菜么?

皇帝敬你,才称得上外戚,若是不敬……呵呵,听天由命吧。

他突然注意到“冠军侯”几个字,脸上讥诮地笑容顿时转为怒色:“窦宪怎么能做冠军侯?!”

他有一种珍宝被人玷污了的愤怒感,冠军侯这个爵位分明是独属于霍去病的,怎么能再给窦宪。

他承认窦宪有本事,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他的去病!

霍去病尤为不爽,他一向傲气,又看不上跋扈的窦家人,如今一看自己的冠军侯名号被套在了窦宪的头上,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卫青也有些不悦:“侯爵名号那么多,给他什么不行,为何非要用冠军侯?”

不是他看不上窦宪,实在是窦宪的经历有些晦气了,他担心霍去病也会变得晦气。

【自此,窦太后的羽翼被皇帝剪除,失势的窦太后已经无法对抗羽翼渐丰的汉和帝,只好隐退幕后,几年后于宫中病逝。窦太后去世以后,谥号为章德,这倒不是因为她有功劳,而是东汉有个惯例,皇后死后,谥号都有一个德字,无论皇后是否配得上这样的谥号。这个惯例是从明帝开始,他的皇后马氏去世以后,谥号便为明德皇后。在窦太后刚去世的时候,朝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梁贵人的姐姐梁嫕向皇帝上书,为枉死的妹妹申冤,几位朝中重臣也觉得应贬去窦氏的尊号,不准她与章帝合葬,就如同光武帝对吕后做的那样。但汉和帝并没有这么做,不知他是考虑到儿子不应贬低母亲,臣下不得贬低君上的问题,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总之他并没有答应,还把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太后也搬了出来,霍家和上官家可都是谋反,他仍旧按照礼制将窦太后葬入章帝的陵墓。】

吕雉露出一个嘲讽地笑容,论功绩,这个章德太后哪里能比得上她。

可她的尊号遭到贬低,高后之名也给了薄姬,反倒是比如她的章德太后安然无恙。

刘恒做了皇帝,也没说贬黜她的尊号,倒是一个几百年后的刘家人巴巴地夺了她的尊号,无论是不是为了打击外戚,她都不太高兴。

你们东汉的外戚,与我有什么关系?

若这法子有用,也不会出现六后临朝这种事了。

刘秀很是头疼,他虽然不在乎后世皇后残害了几个妃嫔,但他很在乎皇帝大权旁落,反倒让后妃外戚钻了空子。

后妃乃至于外戚,已经快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哪怕贬黜吕后,又有什么用呢?

刘询皱眉道:“这怎么一样,上官太后背后的上官家和霍家虽然都犯了罪,但太后本人无错,哪里能怪到她头上?”

一个才几岁就入宫,始终被权臣所裹挟的皇后,为何要牵连她呢?

【章德窦太后虽死,但东汉一朝,太后干政与外戚专权始终没有断绝,甚至形成了一种制度——两君制。东汉太后摄政时,往往会与皇帝一起亲自朝见大臣,朝臣上奏时也会准备两份,一份是给太后看的,一份是给皇太后看的。不仅如此,太后身侧还会有女尚书,负责为参与朝政的太后们进行各种文书的批阅,有时还会负责宣旨。大家都知道,古人在编纂史书中,会有一部分是专门记载帝王的,也就是《本纪》。】

【向来只有帝王才能被记入《本纪》之中,后妃只能被记载在《后妃列传》中,而在部分朝代会将皇后也录入其中。比如《后汉书》就有《皇后纪》,记载了东汉皇后以及六位临朝摄政的皇太后的事迹。这并非《后汉书》独创,窦太后也不是第一位,如无意外的话,第一位以女子身份位列《本纪》的应当是汉高后吕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单开一篇《吕太后本纪》。】

刘邦眉头一跳,说道:“两君制?天子是君,那太后是什么,女君么?”

虽说皇后一向有小君之称,但终究只是小君,这个所谓的两君制,似乎是将太后与皇帝放在了平等的地位。

这显然违背了一贯的常识,太后虽然是皇帝的长辈,但也不能如此明目张胆地夺取皇帝的权柄啊!

汉和帝目光阴沉,幽幽地说:“看来窦氏死了,并不是结束,早晚会有邓氏、郭氏或者是阴氏。”

说不得他的后宫之中就有一个窦氏这样的角色,他不由地想到了皇后阴氏。

时下邓贵人受宠,德行出众,而阴皇后就不一样了,他知道阴氏怀有怨恨之心。

等等……他记得天幕好像说过和熹邓皇后……

吕雉目光微动:“《吕太后本纪》?”

她不想委委屈屈地被记载在什么《后妃列传》,位列《本纪》才是她地目标。

【对于东汉的六后临朝,《后汉书》是这么描述的: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临朝者六后。当然,六后临朝的景象虽然颇为壮观,但并不是每一位太后都做出了什么功绩。若有人问六位皇太后之中,哪位最贤明、贡献最大,毫无疑问会是和熹皇后邓绥。】

【对于邓绥,史学家一直赞誉颇多,甚至有“皇后之冠”的美誉。一位皇太后若只是临朝摄政、提拔外戚的话,那后世对她的印象也大约只会止步于一个不安分的女子,往往还要被拿来做反面教材,以此教训后人不可纵容后妃干政,但邓绥并不是这样的。有人说武则天打仗不行,有人说吕后太过狠毒,但我似乎很少见到有人说邓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