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改土归流

原来皇帝是让自己试做明年的殿试卷子。

韩影行礼后在几案前坐了下来。

边卷子边在心里感慨,这皇帝还怪勤快的,明年的卷子,今年就提前出好题了。

题目依旧是一首诗,一篇策论。

有《唐诗三百首》在,作诗对韩影来说并不难。

倒是策论让他微微皱眉。

策论的要求是,就西南边境几个部落反复作乱,提出解决方案。

西南多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百姓多是少数民族,有自身的文化和语言。

部落的首领也是世袭治的,等于是土皇帝,对朝廷的管理十分不买账。

几乎每隔几个就要兴兵造反。

一造反,就要杀一批朝廷派过去的官员。

朝廷派大军前去平乱,又因地形复杂,折扣不少将士。

好不容易平乱了,没过几年又造反了。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少为西南边境头疼。

皇帝看韩影皱眉良久迟迟没有动笔,眼里涌生一股无奈。

西南边境突然送来战报,几个部落首领联合作乱,杀烧抢掠无恶不作。

区区弹丸之地,却成大乾痼疾,隔上几年便发作一次,皇帝颇感头疼。

一怒之下便想把那些部落都屠了算了。

将那些作乱的人斩草除根,去了病根,自然就不会再为西南烦心。

多福海极力劝阻,怕担上乱政的嫌疑,不敢提朝政、局势、民心向背,只能拿“杀戮过重,有伤天和”说事。

说服力自然不强,突然想到韩影。

不提韩影是否有真才实学,至少嘴甜会说话,会钻空子。

由他来劝皇帝最合适不过。

实在劝不住,也不关自己的事了。

这样想着,多福海便给皇帝出主意。

以试作卷子的名义把韩影“骗”来。

说不定韩影能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想法呢。

皇帝见韩影似乎十分为难,不免心生失望,却也没有很失望。

毕竟多少年、多少能臣悍将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韩影怎么可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做不出来就算了,想必这个题目太难,朕再拟个其他题目就是了。”

韩影用笔尾挠了挠头。

“倒也不是做不出来。只是,这个办法并非一日之功,而且难度不小。”

皇帝听闻韩影有办法解决西南问题,不禁眼前一亮,又有点不敢相信。

这可是困扰了多少代皇帝的难题,韩影这么快就能想到办法了?

抱着姑且听一听的态度,命韩影细细道来。

韩影想到的是改土归流的办法。

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州府县,派遣官员进行管理,任期一到便换人,杜绝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独霸一方的可能。

同时开放、鼓励荒土开恳,吸引流民前往定居。

设置官学、书院、义学等教育体系,给予少数民族士子科举加分政策等等。

逐渐淡化地方文化壁垒,将少数民族归化到大乾文化体系中来。

当然,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的顺利开展,需要增加当地驻军、屯兵、修边、筑卡等强硬的军事措施……

韩影一口气说了半天,还要时不时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直说的口干舌燥。

皇帝听的是目瞪口呆,心情复杂。

虽然目前韩影说的只是初步的设想,但,皇帝可以想见,这一连串手段展开,会对西南的安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这真的是韩影临时想出来的吗?

这真的是一个沉迷酒色、不思进取的纨绔想出来的吗?

会不会是背地里有高人教他。

为什么要在背地里教他,既然得高人指点,为什么还会沉迷酒色……

韩影真的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吗?

一瞬间,皇帝脑海中想到种种可能。

每一种都令他心惊肉跳。

甚至对公主产生怀疑,当年她执意带走韩影,到底是不放心自己,还是有别的打算。

韩影说的高兴,忘了要韬光养晦。

发现皇帝看他的眼神变了,才意识到自己一激动说多了。

本来还想提醒皇帝,改土归流的节奏一定得把握好,急于求成很容易引起土司的反弹。

这会儿也不敢说了。

还得想办法往回找补人设。

“陛下,微臣的办法是不是很有道理?”

“再让微臣考一次,状元非微臣莫属了吧?”

考?

皇帝回过神来,深深看他一眼。

“怎么,探花委屈你了?”

“那可不,状元可是得皇后娘娘亲自簪花的,探花却只能由女官簪花,这待遇相差何止天上地下?”

韩影一脸委屈说道,眼神却直往门口宫女身上瞄。

“要不陛下小小奖励微臣一下,安慰一下微臣吧。”

皇帝闻言若有所思,瞥了一眼多福海。

多福海立马领会到皇帝的意思,到门口把两个宫女叫了进来。

“朕把这两个宫女赏你,就当是奖励吧。”

韩影欢天喜地谢恩,带上两个宫女离开了。

皇帝也便叫来兵部、吏部几位大人,商量改土归流的计划。

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试试吧。

大臣们根本自己的经验,对这个计划进行了一番补充,又由皇帝亲自挑选出吏部侍郎王有成,前往西南全权负责。

王家是山东大族,其祖父曾做出前朝的丞相,后来被宠妃的娘家人挤兑,提前告老还乡了。

王有成是皇帝上任后头一批进士,本身是有几分真材实学的,又有家族的支持,在朝中一向顺风顺水。

但也因为过分顺风顺水了,便有点自视过高。

来到西南后,便大刀阔斧施展起来。

遇到地方势力不服从,便派兵屠家灭门。

也有下属劝他,这里远离京城,当地人性格彪悍,万一把人逼急了,抱团反抗,他们未必压制得住。

王有成对这些话十分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在五万朝廷大军面前,这些边陲小民不过是些乌合之众,随便出个兵就镇压下去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

他这边刚屠了几个大户,那边几个没有参加造反的部落,就害怕了。

但害怕的方便不是主动投降朝廷,而是加入了造反大军。

并且为了表示加入的诚意,连夜偷袭了王有成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