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去的时候行军不快,回程的时候同样也快不到哪里去。
虽然路径因为走过一次的关系,相对来说已经熟悉,而且已经走过一遍也有了现成的道路,但大军行军并不是说士卒开拔了以后就可以一直往前走的。
事实上,古代行军通常来说一天能走三十里算正常行军,五十里已经算是快速行军了,那种一天能走一百多里的就足以冠上飞将军的名号了。
而且大军返程的陆上,还在按照朝廷重新调整的战略,对通往勿兰忽失温的道路进行整修,沿途的补给站也在按照要求改造成驿站,储备物资的仓库也会扩建成一个一个的据点,将来屯驻军队或者扩建成供过往商旅休息补给的地方。
夜晚大军在一处物资仓库休息,朱瞻基找上朱瞻埈,和他聊起了天。
两人沿着物资仓库外面行走着,朱瞻基不由得感慨道:“沿途这么多的驿站和补给点,这条商道或许会成为咱们大明条件最好的一条路了。”
听着自己大哥的感慨,朱瞻埈微微一笑,随即说道:“道路通常了,才能商旅往来,让一个地方的物产能够流通到其他地方,赚取钱财或是交换自己需要但又没有的东西。
商人就是专门做这個事的,所以朝廷应该更多的关注商人,因为他们确实在促进大明的发展。
毕竟要是一个地方产粮食很多,他们自己吃不完,这些粮食又运不走,那最终就只能烂在地里,对大明无益。
同样,这个种粮食的地方如果缺少耕牛、铁质农具这些耕作所必须的东西,没有商人来贩卖耕牛和农具,他们耕作的劳动效率就会很低,种不出更多的粮食。
朝廷过去一直重农抑商,这没错,大明初定需要的是各安本业,安定人心、恢复生产。
但如今已经是永乐朝了,朝廷的发展重心已经不是恢复元末和靖难时被打烂的农业生产,而是应当更多的注重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的同时,也让他们穿的暖,能够吃上肉、喝上酒,有闲钱的时候也能买点时令果子或者给家里的女眷做些头面首饰。
咱们大明的百姓是天底下最好的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大家就会顺从朝廷,但朝廷不能只给百姓一口饭吃。
爷爷懂这个道理,但他更多考虑的是安定这个天下,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子孙后代就不需要再打仗了。
咱爹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反对爷爷过度的消耗民力,将来爹继位肯定更多的是与民休憩,将咱们大明现在对外扩张的政策转为收缩防御。
至于大哥你,你性格和爷爷相近,将来想必也是想要对外扩张的,但对大明来说这样一代帝王征伐、一代帝王修养生息,如此往复的做法是没有益处的。
这样做只会让大明陷入一个怪圈,一代帝王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财富被一代帝王的征伐用光,然后下一代的帝王不得不继续休养生息,万一碰到短命的帝王或者同样喜欢征伐的帝王,大明就会陷入衰弱。
须知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兵戈与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民生,只有百姓富足我大明才能国富兵强,百姓富起来了这个国家才能富起来。”
“二弟你说的不错,可如何才能让百姓富足呢?朝廷虽然一直以来重农抑商,但对百姓自己经营的小生意却也是不管的,你的意思是要放开对那些商人的管控?”朱瞻基有些不太理解朱瞻埈的意思,毕竟他还太年轻,在这些方面确实没有经验和见识。
朱瞻埈当然不可能提出这么狗屁的建议,摇了摇头说道:“不,我的建议是对商人课以重税,洪武朝定下的税率实在是太低了,反过来对农税收的太高了,这反而不是重农抑商了。
重农是重视农业,朝廷在这方面确实很重视,但税收的太高,百姓就被盘剥的太狠,须知朝廷收两分的税,底下的小吏就能给你收五分,三个铜板收上来,一个给朝廷,一个落他们自己口袋,还有一个孝敬上官,朝廷没落到实惠,反而背上了骂名。”
“所以瞻埈你的意思是说这仗打完了,咱们该清理吏治了?”朱棣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两兄弟赶忙转身,朝着朱棣行礼。
朱棣此时已经卸了盔甲,只穿了一身皂衣,所以也没有讲究什么虚礼,挥了挥手便说道:“行了,不用讲究这些虚礼,这是在军中,伱们刚才说的挺好的,接着说,让我也听听你们两兄弟有什么高见。”
听到朱棣这么说,朱瞻埈也没藏着掖着,随即继续说道:“朝廷确实需要整顿吏治,但严刑峻法是刹不住贪赃枉法的,洪武朝扒皮囊草都拿出来了,这吏治好了吗?
所以想要治理吏治,一方面确实要严查官员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也还是要让这些官员能够有足够的收入,至少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人,能够维持正常的开销。
洪武朝定下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本朝虽然加了一些,但宝钞不如纸,还是让大部分官员的俸禄只够自己吃饭,他们但凡要有些官场应酬和其他开支,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大官还好,总有过得下去的,总能维持一个体面。
但是那些小官小吏,一年的俸禄不够一家人开销吃喝,家里的夫人还要出去帮人浆洗衣物补贴家用,这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逼着他们去想办法捞钱。”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朝廷一年就这么多的收入,想要给官员多发钱,别的地方就要少用钱,或者朝廷有其他收入能够有更多的钱。”朱棣总结了一下,随即就看向了朱瞻埈,这也是为难了他许久的问题:“所以计将安出?”
“还是刚才说的,降低农税,加高商税,农民一年才几个钱?那些商人才是真有钱不是吗?”朱瞻埈说着,又从袖口里掏出了那张有着朱棣亲手盖上去的玉玺朱印的借据来,向朱棣展示着商人们到底多有钱。
大军去的时候行军不快,回程的时候同样也快不到哪里去。
虽然路径因为走过一次的关系,相对来说已经熟悉,而且已经走过一遍也有了现成的道路,但大军行军并不是说士卒开拔了以后就可以一直往前走的。
事实上,古代行军通常来说一天能走三十里算正常行军,五十里已经算是快速行军了,那种一天能走一百多里的就足以冠上飞将军的名号了。
而且大军返程的陆上,还在按照朝廷重新调整的战略,对通往勿兰忽失温的道路进行整修,沿途的补给站也在按照要求改造成驿站,储备物资的仓库也会扩建成一个一个的据点,将来屯驻军队或者扩建成供过往商旅休息补给的地方。
夜晚大军在一处物资仓库休息,朱瞻基找上朱瞻埈,和他聊起了天。
两人沿着物资仓库外面行走着,朱瞻基不由得感慨道:“沿途这么多的驿站和补给点,这条商道或许会成为咱们大明条件最好的一条路了。”
听着自己大哥的感慨,朱瞻埈微微一笑,随即说道:“道路通常了,才能商旅往来,让一个地方的物产能够流通到其他地方,赚取钱财或是交换自己需要但又没有的东西。
商人就是专门做这個事的,所以朝廷应该更多的关注商人,因为他们确实在促进大明的发展。
毕竟要是一个地方产粮食很多,他们自己吃不完,这些粮食又运不走,那最终就只能烂在地里,对大明无益。
同样,这个种粮食的地方如果缺少耕牛、铁质农具这些耕作所必须的东西,没有商人来贩卖耕牛和农具,他们耕作的劳动效率就会很低,种不出更多的粮食。
朝廷过去一直重农抑商,这没错,大明初定需要的是各安本业,安定人心、恢复生产。
但如今已经是永乐朝了,朝廷的发展重心已经不是恢复元末和靖难时被打烂的农业生产,而是应当更多的注重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的同时,也让他们穿的暖,能够吃上肉、喝上酒,有闲钱的时候也能买点时令果子或者给家里的女眷做些头面首饰。
咱们大明的百姓是天底下最好的百姓,只要有一口饭吃,大家就会顺从朝廷,但朝廷不能只给百姓一口饭吃。
爷爷懂这个道理,但他更多考虑的是安定这个天下,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子孙后代就不需要再打仗了。
咱爹也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反对爷爷过度的消耗民力,将来爹继位肯定更多的是与民休憩,将咱们大明现在对外扩张的政策转为收缩防御。
至于大哥你,你性格和爷爷相近,将来想必也是想要对外扩张的,但对大明来说这样一代帝王征伐、一代帝王修养生息,如此往复的做法是没有益处的。
这样做只会让大明陷入一个怪圈,一代帝王休养生息积累下来的财富被一代帝王的征伐用光,然后下一代的帝王不得不继续休养生息,万一碰到短命的帝王或者同样喜欢征伐的帝王,大明就会陷入衰弱。
须知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兵戈与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民生,只有百姓富足我大明才能国富兵强,百姓富起来了这个国家才能富起来。”
“二弟你说的不错,可如何才能让百姓富足呢?朝廷虽然一直以来重农抑商,但对百姓自己经营的小生意却也是不管的,你的意思是要放开对那些商人的管控?”朱瞻基有些不太理解朱瞻埈的意思,毕竟他还太年轻,在这些方面确实没有经验和见识。
朱瞻埈当然不可能提出这么狗屁的建议,摇了摇头说道:“不,我的建议是对商人课以重税,洪武朝定下的税率实在是太低了,反过来对农税收的太高了,这反而不是重农抑商了。
重农是重视农业,朝廷在这方面确实很重视,但税收的太高,百姓就被盘剥的太狠,须知朝廷收两分的税,底下的小吏就能给你收五分,三个铜板收上来,一个给朝廷,一个落他们自己口袋,还有一个孝敬上官,朝廷没落到实惠,反而背上了骂名。”
“所以瞻埈你的意思是说这仗打完了,咱们该清理吏治了?”朱棣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两兄弟赶忙转身,朝着朱棣行礼。
朱棣此时已经卸了盔甲,只穿了一身皂衣,所以也没有讲究什么虚礼,挥了挥手便说道:“行了,不用讲究这些虚礼,这是在军中,伱们刚才说的挺好的,接着说,让我也听听你们两兄弟有什么高见。”
听到朱棣这么说,朱瞻埈也没藏着掖着,随即继续说道:“朝廷确实需要整顿吏治,但严刑峻法是刹不住贪赃枉法的,洪武朝扒皮囊草都拿出来了,这吏治好了吗?
所以想要治理吏治,一方面确实要严查官员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也还是要让这些官员能够有足够的收入,至少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人,能够维持正常的开销。
洪武朝定下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本朝虽然加了一些,但宝钞不如纸,还是让大部分官员的俸禄只够自己吃饭,他们但凡要有些官场应酬和其他开支,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大官还好,总有过得下去的,总能维持一个体面。
但是那些小官小吏,一年的俸禄不够一家人开销吃喝,家里的夫人还要出去帮人浆洗衣物补贴家用,这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逼着他们去想办法捞钱。”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朝廷一年就这么多的收入,想要给官员多发钱,别的地方就要少用钱,或者朝廷有其他收入能够有更多的钱。”朱棣总结了一下,随即就看向了朱瞻埈,这也是为难了他许久的问题:“所以计将安出?”
“还是刚才说的,降低农税,加高商税,农民一年才几个钱?那些商人才是真有钱不是吗?”朱瞻埈说着,又从袖口里掏出了那张有着朱棣亲手盖上去的玉玺朱印的借据来,向朱棣展示着商人们到底多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