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埈的话让夏元吉明白过来,他所说的人道气运,其实还是和过去的气运之说没什么两样,只是从原本的虚无缥缈,变成了真实直观的体现,并且人道气运的反馈也要比原本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来的更迅猛。
于是夏元吉也就不再反对,只是对朱瞻埈问道:“不知道这气运罗盘建造起来靡费几何?”
“贵有贵的造法,便宜有便宜的造法,就看夏尚书你这里能够动用多少钱粮了。”朱瞻埈向夏元吉回应了一句,然后便列了清单,告诉夏元吉需要哪些东西:“不过气运罗盘总共需要三根支柱,七道圆环和一块圆盘,三者的材质并不做限制,你像我一样用玉柱金环可以,换石柱铜环也大差不差,再次用铁环木柱也不是不行。
但材料差一档,气运罗盘的供能就要差一些,比如观测到的气运变化不会那么明显,又或者反馈不会那么及时。
不过总体来说大差不差,这个东西是和国运挂钩的,国家强盛自然可以做出更好的罗盘,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国家穷困,造不出好的罗盘,那也只能先造一个差的凑活着用,大差不差的掌控国家。
所以夏尚书你问我需要花费多少,我委实没法给你一个数字,我只能说无论你给我多少钱粮,我都能把气运罗盘造出来。
只是这造出来的东西是否合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知道爷爷对这件事还是很重视的,你造个太差的糊弄他可不成。”
朱瞻埈说的也是事实,他还在修仙世界的时候,那些人间王朝在气运之法传开之后便每一个国家都制造了气运罗盘以监察自家的人道气运。
不过小国无法与大国相比,穷搜国库也没法造出能够和大国相提并论的气运罗盘。
因此小国通常都只能是尽可能的用自己能搜罗到的好料来打造,并且根据自己的国力来调整大小。
在功能上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差异,只不过小国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功能差一点也凑合够用了。
朱瞻埈的话让夏元吉陷入了思考,他认真估算了一番之后对朱瞻埈说道:“殿下您是知道咱们大明现在的情况的,陛下去年北伐基本上把府库的钱粮都耗光了,江南四省去年收上来的赋税基本上都填进去了,户部也确实没有什么余额。
之前您练兵用的钱粮已经是户部为数不多的库底子了,您现在要钱,户部是真的没有,账面上现在就只有三千多两银子。
要等过两个月,秋粮收上来了,府库才能充裕一些,但以朝廷如今的开支,可能也没多少能剩下来,就算有也要留着应付灾荒什么的,所以还请殿下见谅。”
“你夏元吉还真是夏老抠啊!不过咱大明就是需要夏尚书你这样的户部尚书,不乱花钱是很有必要的。”朱瞻埈并没有对夏元吉有什么不满,只是摇头笑了笑之后说道:“既然如此,夏尚书你按户部在秋收之后能挤出来的钱粮给我一个大概的数字,我也好根据这个数字来列单子,不然我要是列个贵的,爷爷那过了你到时候拿不出钱来大家都尴尬。”
朱瞻埈能够理解户部的拮据,毕竟之前北伐确实对国库消耗很大,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想要把粮食从南京运到北平,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一百斤粮食能运到三分之一已经是非常高的效率了。
所以户部说自己没钱,朱瞻埈是相信的。
但要说夏元吉挤不出来钱那也不尽然,毕竟明朝这个时候收的税都是实物税,是需要根据这些粮食、丝绢的产出时间来进行征收的,没到时候收不上来。
等到了秋收的时候,这丝绢和粮食都能够收上来了,这府库里也就有钱了。
只不过这钱怎么用要看朝廷有什么安排,以及夏元吉这个户部尚书如何调配。
朱瞻埈提前打了招呼,那夏元吉不管怎么说都会挤出一笔钱来,到时候不论多寡至少都是有的。
所以朱瞻埈并不担心户部拿不出这笔钱来。
而且距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气运罗盘这件事也不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要是能把新钱库的事也办了,那到时候就更加不成问题了。
“既然殿下这么说了,那臣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只是不知道殿下计划用多少钱粮?”夏元吉向朱瞻埈询问着,同时心里盘算着修这么一个气运罗盘到底要花多少钱。
柱子可以用汉白玉,这个钱户部还出得起,而且也不跌份。
毕竟要是用石柱虽说也不是不行,却显得大明到底还是抠搜了。
不过金环按照夏元吉的想法就只能用铜鎏金了,不可能用纯金,那样花销太大,户部不是拿不出这个钱,但没这个必要。
唯一让夏元吉不太确定的就是那个玉石圆盘了,要是用青玉来做的话,这个要花的钱就不是一点半点了,所以他才会向朱瞻埈询问,想要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字。
“夏尚书看着来吧,该告诉你的我都已经告诉你了,回头按照不同材料列个造价单子,我直接拿去报给爷爷,这事也就算这么着了。”朱瞻埈表现的很无所谓,对于他来说气运罗盘只要建成了就行,至于好不好用他相信夏元吉自己自有判断。
说着,他便站起身来,准备告辞离开:“我就先不打扰夏尚书了,至于这个小的气运罗盘就先留在你们户部,还有劳夏尚书向朝堂其他大臣透个风,他们要是反对就把这个罗盘给他们看,摆明厉害的话,我想诸位大人应该不会反对吧?”
“殿下说笑了,此事于国有利,诸位同僚必然不会反对的。”夏元吉听明白了朱瞻埈的意思,并没有拒绝而是应承了下来。
随后,两人又寒暄了几句,朱瞻埈便告辞离开,而夏元吉则和他有说有笑的把人送出了户部。
六部衙门都在一起,朱瞻埈前脚从户部离开,其他五部衙门和对门的五军都督府,以及同样在这一块的锦衣卫、太常寺和通政司就都收到了夏元吉和朱瞻埈相谈甚欢消息,各个衙门一时之间都议论纷纷。
朱瞻埈的话让夏元吉明白过来,他所说的人道气运,其实还是和过去的气运之说没什么两样,只是从原本的虚无缥缈,变成了真实直观的体现,并且人道气运的反馈也要比原本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来的更迅猛。
于是夏元吉也就不再反对,只是对朱瞻埈问道:“不知道这气运罗盘建造起来靡费几何?”
“贵有贵的造法,便宜有便宜的造法,就看夏尚书你这里能够动用多少钱粮了。”朱瞻埈向夏元吉回应了一句,然后便列了清单,告诉夏元吉需要哪些东西:“不过气运罗盘总共需要三根支柱,七道圆环和一块圆盘,三者的材质并不做限制,你像我一样用玉柱金环可以,换石柱铜环也大差不差,再次用铁环木柱也不是不行。
但材料差一档,气运罗盘的供能就要差一些,比如观测到的气运变化不会那么明显,又或者反馈不会那么及时。
不过总体来说大差不差,这个东西是和国运挂钩的,国家强盛自然可以做出更好的罗盘,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国家穷困,造不出好的罗盘,那也只能先造一个差的凑活着用,大差不差的掌控国家。
所以夏尚书你问我需要花费多少,我委实没法给你一个数字,我只能说无论你给我多少钱粮,我都能把气运罗盘造出来。
只是这造出来的东西是否合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知道爷爷对这件事还是很重视的,你造个太差的糊弄他可不成。”
朱瞻埈说的也是事实,他还在修仙世界的时候,那些人间王朝在气运之法传开之后便每一个国家都制造了气运罗盘以监察自家的人道气运。
不过小国无法与大国相比,穷搜国库也没法造出能够和大国相提并论的气运罗盘。
因此小国通常都只能是尽可能的用自己能搜罗到的好料来打造,并且根据自己的国力来调整大小。
在功能上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差异,只不过小国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功能差一点也凑合够用了。
朱瞻埈的话让夏元吉陷入了思考,他认真估算了一番之后对朱瞻埈说道:“殿下您是知道咱们大明现在的情况的,陛下去年北伐基本上把府库的钱粮都耗光了,江南四省去年收上来的赋税基本上都填进去了,户部也确实没有什么余额。
之前您练兵用的钱粮已经是户部为数不多的库底子了,您现在要钱,户部是真的没有,账面上现在就只有三千多两银子。
要等过两个月,秋粮收上来了,府库才能充裕一些,但以朝廷如今的开支,可能也没多少能剩下来,就算有也要留着应付灾荒什么的,所以还请殿下见谅。”
“你夏元吉还真是夏老抠啊!不过咱大明就是需要夏尚书你这样的户部尚书,不乱花钱是很有必要的。”朱瞻埈并没有对夏元吉有什么不满,只是摇头笑了笑之后说道:“既然如此,夏尚书你按户部在秋收之后能挤出来的钱粮给我一个大概的数字,我也好根据这个数字来列单子,不然我要是列个贵的,爷爷那过了你到时候拿不出钱来大家都尴尬。”
朱瞻埈能够理解户部的拮据,毕竟之前北伐确实对国库消耗很大,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想要把粮食从南京运到北平,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一百斤粮食能运到三分之一已经是非常高的效率了。
所以户部说自己没钱,朱瞻埈是相信的。
但要说夏元吉挤不出来钱那也不尽然,毕竟明朝这个时候收的税都是实物税,是需要根据这些粮食、丝绢的产出时间来进行征收的,没到时候收不上来。
等到了秋收的时候,这丝绢和粮食都能够收上来了,这府库里也就有钱了。
只不过这钱怎么用要看朝廷有什么安排,以及夏元吉这个户部尚书如何调配。
朱瞻埈提前打了招呼,那夏元吉不管怎么说都会挤出一笔钱来,到时候不论多寡至少都是有的。
所以朱瞻埈并不担心户部拿不出这笔钱来。
而且距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气运罗盘这件事也不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要是能把新钱库的事也办了,那到时候就更加不成问题了。
“既然殿下这么说了,那臣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只是不知道殿下计划用多少钱粮?”夏元吉向朱瞻埈询问着,同时心里盘算着修这么一个气运罗盘到底要花多少钱。
柱子可以用汉白玉,这个钱户部还出得起,而且也不跌份。
毕竟要是用石柱虽说也不是不行,却显得大明到底还是抠搜了。
不过金环按照夏元吉的想法就只能用铜鎏金了,不可能用纯金,那样花销太大,户部不是拿不出这个钱,但没这个必要。
唯一让夏元吉不太确定的就是那个玉石圆盘了,要是用青玉来做的话,这个要花的钱就不是一点半点了,所以他才会向朱瞻埈询问,想要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字。
“夏尚书看着来吧,该告诉你的我都已经告诉你了,回头按照不同材料列个造价单子,我直接拿去报给爷爷,这事也就算这么着了。”朱瞻埈表现的很无所谓,对于他来说气运罗盘只要建成了就行,至于好不好用他相信夏元吉自己自有判断。
说着,他便站起身来,准备告辞离开:“我就先不打扰夏尚书了,至于这个小的气运罗盘就先留在你们户部,还有劳夏尚书向朝堂其他大臣透个风,他们要是反对就把这个罗盘给他们看,摆明厉害的话,我想诸位大人应该不会反对吧?”
“殿下说笑了,此事于国有利,诸位同僚必然不会反对的。”夏元吉听明白了朱瞻埈的意思,并没有拒绝而是应承了下来。
随后,两人又寒暄了几句,朱瞻埈便告辞离开,而夏元吉则和他有说有笑的把人送出了户部。
六部衙门都在一起,朱瞻埈前脚从户部离开,其他五部衙门和对门的五军都督府,以及同样在这一块的锦衣卫、太常寺和通政司就都收到了夏元吉和朱瞻埈相谈甚欢消息,各个衙门一时之间都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