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永乐大典

拿着皇帝给的金牌,朱瞻埈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准备练兵的事宜,而是拐个弯去了皇家藏书阁的文渊阁。

文渊阁作为明清两代皇家藏书馆,自朱元璋设立文渊阁以来,便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典籍和藏书,尤其是随着朱棣即位之后,更是在文渊阁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如今这部旷古奇书就被珍藏在文渊阁中。

可以说明清两代,论藏书质量与种类数量,天下无出文渊阁者。

而且文渊阁也并不仅仅只是一座藏书馆,它还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经筵听讲,以及明代内阁办公的地方。

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

太宗朱棣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直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

如今的文渊阁说的好听一点就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而已,还远没有未来名为学士,实为宰相的滔天权柄。

更何况如今的文渊阁可是没有大学士的,因为永乐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只有两人,一个是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的解缙,另一个则是‘三杨’之一的杨士奇。

只不过解缙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就因为“廷试读卷不公”的罪名,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如今文渊阁学士一职是空悬的。

“见过二皇孙殿下!”虽说没有大学士,但文渊阁也还是有不少文员在日常办公,更有人专门负责管理这里的皇家藏书,因此当朱瞻埈来到文渊阁的时候,便看到一大群青、绿色袍服的官员向自己行礼。

随口说了句免礼,朱瞻埈便朝着文渊阁收藏书籍的地方走去,而一名穿着青袍的官员也赶忙跟了上来向朱瞻埈介绍着这里的藏书。

虽然一旁的官员说的热络,同时也表现的很自豪,着重向朱瞻埈介绍着文渊阁收藏的各类珍贵儒家典籍,但朱瞻埈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这些书籍上。

他今天来文渊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是为了《永乐大典》。

对于这部旷古奇书,朱瞻埈可是从穿越之前就闻名已久,可惜一直无缘一睹的。

毕竟《永乐大典》自永乐六年编纂完成之后,便只抄录了一部副本,之后无论正本还是副本皆被皇家珍藏,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还把其中的一部带去了北京。

之后几百年里,这部旷古奇书因为战乱、天灾等诸多原因逸散,到后世朱瞻埈穿越之前的时代,已经看不到完整的《永乐大典》了。

唯一可能存在着《永乐大典》全本的地方,还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永陵,因为嘉靖年间曾经重录过《永乐大典》,而嘉靖皇帝也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很有可能把它的正本带进墓里当陪葬品了。

至于后世逸散的那些,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而这部旷古奇书全书一共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如今,穿越到了永乐一朝,还是皇室身份,朱瞻埈终于有机会一览这部古今第一巨著了!

“《永乐大典》在哪?可以借出吗?”朱瞻埈向一旁的官员询问着,他已经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想要先睹为快了。

“回二皇孙殿下的话,《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您可以在这阅览副本,抄录也可,但不可借出带走。”官员向朱瞻埈解释着,毕竟是珍贵的皇家藏书,皇帝想看那自然是无妨,可其他人要看就没法从文渊阁带出去了。

朱瞻埈对此不仅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大加赞赏道:“正当如此,爷爷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命人编纂了这部《永乐大典》,乃是古今第一奇书,每一卷都珍贵异常,确实不应该轻易借出,造成损坏散失。”

不过朱瞻埈在想了想之后,却又对这名官员问道:“这位大人,你也是读书人,你说说看《永乐大典》藏于深宫,是好是坏?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是否应该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借阅呢?”

“殿下,这《永乐大典》包罗万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诸多内容,如果能够开放给天下读书人借阅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是其中也包括有兵甲制作之法,这些内容若是让人学去了恐有祸事。”官员并没有反对朱瞻埈的想法,却也指明了这样做可能存在的问题。

朱瞻埈对此自然也有了解,他微微颔首之后说道:“你说的不错,但兵甲制作之法只是《永乐大典》当中极少的一部分内容,如若能够将这些不宜公开的内容挑选出来,剩余的部分刊行天下,让我大明子民都能够见识到吾皇编纂的这一部古今第一奇书,岂不是一件雅事?”

“这……”官员有些为难,如果朱瞻埈自己想看,或者想要抄录《永乐大典》,那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人家是皇孙,还是太子的儿子,未来肯定是要封亲王的。

但是将《永乐大典》刊行天下,且不说要花多少钱,光是这么作就必须得到皇帝本人的许可,他一个穿青袍的六品小官,实在没那个胆子和权力答应这件事。

于是他也只能对朱瞻埈解释道:“殿下,《永乐大典》乃皇家藏书,您要刊行天下,还是先奏报给皇上,让陛下来定夺吧!”

“爷爷赐我金牌,许我便宜行事,这事就不用惊动他老人家了。”朱瞻埈掏出了刚从朱棣那里得来的金牌,对着眼前的官员展示了一下,然后又说道:“当然,我也不为难你,刊印的事情先不急,你安排人帮我把《永乐大典》誊抄一份副本,有人问起就说是我自己要收藏,至于花了多少钱,你把账报到东宫便是。”

拿着皇帝给的金牌,朱瞻埈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准备练兵的事宜,而是拐个弯去了皇家藏书阁的文渊阁。

文渊阁作为明清两代皇家藏书馆,自朱元璋设立文渊阁以来,便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典籍和藏书,尤其是随着朱棣即位之后,更是在文渊阁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如今这部旷古奇书就被珍藏在文渊阁中。

可以说明清两代,论藏书质量与种类数量,天下无出文渊阁者。

而且文渊阁也并不仅仅只是一座藏书馆,它还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经筵听讲,以及明代内阁办公的地方。

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

太宗朱棣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直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

如今的文渊阁说的好听一点就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而已,还远没有未来名为学士,实为宰相的滔天权柄。

更何况如今的文渊阁可是没有大学士的,因为永乐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只有两人,一个是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的解缙,另一个则是‘三杨’之一的杨士奇。

只不过解缙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就因为“廷试读卷不公”的罪名,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如今文渊阁学士一职是空悬的。

“见过二皇孙殿下!”虽说没有大学士,但文渊阁也还是有不少文员在日常办公,更有人专门负责管理这里的皇家藏书,因此当朱瞻埈来到文渊阁的时候,便看到一大群青、绿色袍服的官员向自己行礼。

随口说了句免礼,朱瞻埈便朝着文渊阁收藏书籍的地方走去,而一名穿着青袍的官员也赶忙跟了上来向朱瞻埈介绍着这里的藏书。

虽然一旁的官员说的热络,同时也表现的很自豪,着重向朱瞻埈介绍着文渊阁收藏的各类珍贵儒家典籍,但朱瞻埈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这些书籍上。

他今天来文渊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是为了《永乐大典》。

对于这部旷古奇书,朱瞻埈可是从穿越之前就闻名已久,可惜一直无缘一睹的。

毕竟《永乐大典》自永乐六年编纂完成之后,便只抄录了一部副本,之后无论正本还是副本皆被皇家珍藏,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还把其中的一部带去了北京。

之后几百年里,这部旷古奇书因为战乱、天灾等诸多原因逸散,到后世朱瞻埈穿越之前的时代,已经看不到完整的《永乐大典》了。

唯一可能存在着《永乐大典》全本的地方,还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永陵,因为嘉靖年间曾经重录过《永乐大典》,而嘉靖皇帝也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很有可能把它的正本带进墓里当陪葬品了。

至于后世逸散的那些,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而这部旷古奇书全书一共有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如今,穿越到了永乐一朝,还是皇室身份,朱瞻埈终于有机会一览这部古今第一巨著了!

“《永乐大典》在哪?可以借出吗?”朱瞻埈向一旁的官员询问着,他已经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想要先睹为快了。

“回二皇孙殿下的话,《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您可以在这阅览副本,抄录也可,但不可借出带走。”官员向朱瞻埈解释着,毕竟是珍贵的皇家藏书,皇帝想看那自然是无妨,可其他人要看就没法从文渊阁带出去了。

朱瞻埈对此不仅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大加赞赏道:“正当如此,爷爷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命人编纂了这部《永乐大典》,乃是古今第一奇书,每一卷都珍贵异常,确实不应该轻易借出,造成损坏散失。”

不过朱瞻埈在想了想之后,却又对这名官员问道:“这位大人,你也是读书人,你说说看《永乐大典》藏于深宫,是好是坏?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是否应该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借阅呢?”

“殿下,这《永乐大典》包罗万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诸多内容,如果能够开放给天下读书人借阅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是其中也包括有兵甲制作之法,这些内容若是让人学去了恐有祸事。”官员并没有反对朱瞻埈的想法,却也指明了这样做可能存在的问题。

朱瞻埈对此自然也有了解,他微微颔首之后说道:“你说的不错,但兵甲制作之法只是《永乐大典》当中极少的一部分内容,如若能够将这些不宜公开的内容挑选出来,剩余的部分刊行天下,让我大明子民都能够见识到吾皇编纂的这一部古今第一奇书,岂不是一件雅事?”

“这……”官员有些为难,如果朱瞻埈自己想看,或者想要抄录《永乐大典》,那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人家是皇孙,还是太子的儿子,未来肯定是要封亲王的。

但是将《永乐大典》刊行天下,且不说要花多少钱,光是这么作就必须得到皇帝本人的许可,他一个穿青袍的六品小官,实在没那个胆子和权力答应这件事。

于是他也只能对朱瞻埈解释道:“殿下,《永乐大典》乃皇家藏书,您要刊行天下,还是先奏报给皇上,让陛下来定夺吧!”

“爷爷赐我金牌,许我便宜行事,这事就不用惊动他老人家了。”朱瞻埈掏出了刚从朱棣那里得来的金牌,对着眼前的官员展示了一下,然后又说道:“当然,我也不为难你,刊印的事情先不急,你安排人帮我把《永乐大典》誊抄一份副本,有人问起就说是我自己要收藏,至于花了多少钱,你把账报到东宫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