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单挑对抗,“宸龙”派出了边超,客场作战的“红岩”则派出一名年轻队员应战。
远赴北京参加比赛,虽然在注册地也是一支大受欢迎的队伍,“红岩”出发的跑道旁也有不少观战者,氛围却无法与“宸龙”这边相比,不过对久经战阵的选手们来说,外界环境是不会影响心态与发挥。
葛飞,一名新近加入战队、职业经历不到两年的小伙子,论年龄,和边超差不多,不过从资历上讲还略逊三分,“宸龙”收集到的为数不多资料就展示了这一点。
全国选拔赛的赛场上,既然参与的十支队伍都是各大区名列前茅的强队,哪怕新疆、台湾与蒙古大区的参赛队实力也可圈可点,出场的知名选手数量就比较多,相对的,像边超、葛飞这样的年轻面孔就比较少,毕竟哪怕是强队,也不至于在选拔赛阶段来锻炼新人,谁也不会拿ift出线权开玩笑。
既然是新人,各自战队的拥簇们知道身份,其他爱好者就对这两位小伙子有一点陌生,在比赛正式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直播大厅与室外高亮度投影的巨幅屏幕上就循环播放“宸龙”与“红岩”两支队伍的介绍,以及两名选手的个人资料,让观众对两人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来自“红岩”的葛飞,甫一进入航空竞技界就供职于该队,算是从实习选手一步步打拼过来的新锐力量,来自成都的他始终专攻cac的上一代拳头产品——歼-10系列战斗机,在本届ift西南大区预选赛上也崭露头角。为战队取得了一场复赛胜利。在不乏强手的“红岩”里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
与强队中有一点默默无闻的葛飞相比。边超的参赛经历,就要复杂得多。
大屏幕上的滚动显示,让不少人认出了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原因却有点风趣,实际上在场的不少观众对边超并无多少印象、却能记起华北大区预选赛的那一场小组赛,“宸龙”一哥驾驭“猛龙”与“天王星”的su-27sk激烈争夺,双方最后用航炮一决胜负而同时被判坠落,这场比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看到屏幕上的选手履历,就让人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境来。
一名前“天王星”主力,在复赛中与“宸龙”的刘威搭档、一路过关斩将通关复赛,比赛的幕后情形外界自然不得而知,对这位加盟“宸龙”而打满全场的年轻选手,不少人就看边超的表现,认为他可以为战队赢下一场首胜。
当然,因为是主场作战,现场观众中支持“宸龙”的自然占大多数,不过对航空竞技这么一种富于科技含量的运动而言。粉丝也比其他很多项目更富理性,认为“红岩”也有机会的观众同样不少。理由是“红岩”的葛飞一直专攻歼-10战机、在战队赛事中也成绩斐然,比起半道更换机型的边超来说理应有一些优势。
当然,过往成绩也好,战机熟悉程度也罢,这些都只能在对抗中起一些辅助作用,真正的较量胜负还是要看选手的表现。
这边屏幕上还在滚动显示,时间过了早晨八点,ift中国赛区全国选拔赛的首战拉开序幕,在统一的北京时间下,位于辽阔国土上的五个城市里,十支队伍的捉对厮杀纷纷开始,人头攒动的北京航空训练中心里,两架涂装各异的歼-10a“猛龙”从不同区域的跑道上加速滑跑、昂首升空,在导航系统与基地塔台调度下前方预定空域,准备进行一场标准态势下的一打一对决。
全国选拔赛的赛程,每一轮比赛的较量场数更多,具体到三场“单挑”,规则确实和此前的预选赛差不多。
其中的区别,大概就是从“二对二”到“一对一”的变化。
战斗机之间的单挑,属于ift赛制里的标准项目之一,这种条件简洁、相对理想化的一对一战斗,体现的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骑士决斗”,本身完全背离现代空战的一体化、系统化趋势,却深受航空竞技爱好者的推崇。
说起来,其实也容易理解,一般爱好者眼中的天空激战,身为飞行员驾驶战机与敌人殊死搏杀,态势可不就是“单挑”吗?
这样的认识,固然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空战形势完全迥异,却足够吸引眼球,另外不得不说的确能最大限度展示选手超卓的技术实力,同时也是战机性能的一种考量标尺,所以不论从ift等重大赛事的备战角度,还是从训练选手、测试战机的角度,“单挑”对决都很受各队重视,就连新入行的“宸龙”也一样。
升空之后各自转向,两架歼-10a按预定航路飞行,从两个不同方位一起进入预定空域。
全国选拔赛的一对一赛场,和预选赛规则一样,预定接战空域仍然是半径一百公里的圆形范围、高度不限,地表形态也十分单一、平缓,总之就是专门考量空战的一种地图设定,便于飞行员集中精神对抗。
代表“宸龙”在第一场选拔赛里打头阵,驾机以八百公里表速、高度三千五百米进入对战空域,此时的边超心情很有一些紧张,这当然是难免的。
进入空域后,按此前训练中的一套作战思路,既然对手也是“猛龙”、和模拟器上的大量练习十分类似,边超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前推节流阀将速度提升到九百,一边窥看rwr的动静,一片沉默,果然,“红岩”的那位叫葛飞的选手也比较谨慎,没一进入对战空域就着急开雷达尝试搜索。
战斗机的雷达,总有一个大概的探测距离,对歼-10a的1473脉冲多普勒雷达来说,发现rcs三平方米迎头目标的距离大概在八十公里,而对战空域半径就有一百公里,比赛中急于开机往往也找不到对手、反而可能触发rwr而泄露行踪,边超与葛飞的考量大概如此,双方就在广袤天空中悄无声息的互相接近。
雷达开机,rwr随即报警,这其实是一种航空竞技赛场上特有的现象、而非空战中的现实情况,战斗机上的rwr,对雷达的探测能力原本是没这么高的。
一般来说,各国空军的作战飞机上,大多都安装有各种型号的雷达告警装置,用于侦测扫掠本机的电磁信号,一旦发觉雷达照射就用声光信号提示飞行员,比较先进的型号还可以预设电子反制措施自动应对。
不过这并不是说,飞机一旦被电磁信号照射,不管频段、强度、波形与prf(pul色_recy,脉冲重复率)如何,rwr都会叫个不停,那样的话简直就没法用——须知现在地球表面电磁环境空前复杂,如果如此草木皆兵,那等于是飞机一升空、rwr上电后就会一直响,气象雷达、民航管制雷达还有各种地面辐射源的电磁信号纷至沓来,就能让雷达告警系统彻底崩溃,警报太多等于没有警报,这自然是rwr系统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正因如此,战机上实际搭载的rwr模块,都对电磁信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典型设置是对火控雷达最敏感,只有检测到频段、波形、重复率与照射功率都满足一定条件的信号才会报警。
这样一来,不仅地面、空中的无关辐射源(比如基站、民用雷达等)信号不会触发rwr,即使是敌机的火控雷达照射,如果距离太远,或者敌机雷达处于vs、rws等低威胁模式,或者虽然处于高威胁模式——例如检测到特征波形,但波形刷新率等参数不符合预设特征,一般来说也不会触发rwr告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不虚”,帮助飞行员应对天空中的威胁。
考虑到这一点,在半径一百公里的对战空域中,如果一进入空域、就开雷达搜索,这在实战中往往是允许的,但是在航空竞技领域中就是一种白痴做法。
原因很简单,航空竞技赛场上的战斗机,rwr模块都经过专门的调教。
既然是打比赛,而不是真正的战斗,航空竞技的空战环境与对手机型都可以提前预知,电磁环境相对单一、敌机的雷达型号又可以大概确定,相应的,竞赛机的雷达告警设备就可以有的放矢、专门设置对应的参数特征并调高灵敏度。
就像今天这一场较量,边超驾驭的04号歼-10a同样调整了雷达告警系统,这其中也有远在上海的陈冲一份功劳;按照选拔赛首战的对手,“宸龙”的几架战机里都刷新了rwr模块,预置了歼-10a配置的1473型、以及歼-10b配置的1491型aesa雷达参数,灵敏度也根据对应型号做了一些调整,理论上完全可以发现远在二百公里外、雷达全功率运行中的迎头目标机。(未完待续,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一场单挑对抗,“宸龙”派出了边超,客场作战的“红岩”则派出一名年轻队员应战。
远赴北京参加比赛,虽然在注册地也是一支大受欢迎的队伍,“红岩”出发的跑道旁也有不少观战者,氛围却无法与“宸龙”这边相比,不过对久经战阵的选手们来说,外界环境是不会影响心态与发挥。
葛飞,一名新近加入战队、职业经历不到两年的小伙子,论年龄,和边超差不多,不过从资历上讲还略逊三分,“宸龙”收集到的为数不多资料就展示了这一点。
全国选拔赛的赛场上,既然参与的十支队伍都是各大区名列前茅的强队,哪怕新疆、台湾与蒙古大区的参赛队实力也可圈可点,出场的知名选手数量就比较多,相对的,像边超、葛飞这样的年轻面孔就比较少,毕竟哪怕是强队,也不至于在选拔赛阶段来锻炼新人,谁也不会拿ift出线权开玩笑。
既然是新人,各自战队的拥簇们知道身份,其他爱好者就对这两位小伙子有一点陌生,在比赛正式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直播大厅与室外高亮度投影的巨幅屏幕上就循环播放“宸龙”与“红岩”两支队伍的介绍,以及两名选手的个人资料,让观众对两人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来自“红岩”的葛飞,甫一进入航空竞技界就供职于该队,算是从实习选手一步步打拼过来的新锐力量,来自成都的他始终专攻cac的上一代拳头产品——歼-10系列战斗机,在本届ift西南大区预选赛上也崭露头角。为战队取得了一场复赛胜利。在不乏强手的“红岩”里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
与强队中有一点默默无闻的葛飞相比。边超的参赛经历,就要复杂得多。
大屏幕上的滚动显示,让不少人认出了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原因却有点风趣,实际上在场的不少观众对边超并无多少印象、却能记起华北大区预选赛的那一场小组赛,“宸龙”一哥驾驭“猛龙”与“天王星”的su-27sk激烈争夺,双方最后用航炮一决胜负而同时被判坠落,这场比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看到屏幕上的选手履历,就让人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境来。
一名前“天王星”主力,在复赛中与“宸龙”的刘威搭档、一路过关斩将通关复赛,比赛的幕后情形外界自然不得而知,对这位加盟“宸龙”而打满全场的年轻选手,不少人就看边超的表现,认为他可以为战队赢下一场首胜。
当然,因为是主场作战,现场观众中支持“宸龙”的自然占大多数,不过对航空竞技这么一种富于科技含量的运动而言。粉丝也比其他很多项目更富理性,认为“红岩”也有机会的观众同样不少。理由是“红岩”的葛飞一直专攻歼-10战机、在战队赛事中也成绩斐然,比起半道更换机型的边超来说理应有一些优势。
当然,过往成绩也好,战机熟悉程度也罢,这些都只能在对抗中起一些辅助作用,真正的较量胜负还是要看选手的表现。
这边屏幕上还在滚动显示,时间过了早晨八点,ift中国赛区全国选拔赛的首战拉开序幕,在统一的北京时间下,位于辽阔国土上的五个城市里,十支队伍的捉对厮杀纷纷开始,人头攒动的北京航空训练中心里,两架涂装各异的歼-10a“猛龙”从不同区域的跑道上加速滑跑、昂首升空,在导航系统与基地塔台调度下前方预定空域,准备进行一场标准态势下的一打一对决。
全国选拔赛的赛程,每一轮比赛的较量场数更多,具体到三场“单挑”,规则确实和此前的预选赛差不多。
其中的区别,大概就是从“二对二”到“一对一”的变化。
战斗机之间的单挑,属于ift赛制里的标准项目之一,这种条件简洁、相对理想化的一对一战斗,体现的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骑士决斗”,本身完全背离现代空战的一体化、系统化趋势,却深受航空竞技爱好者的推崇。
说起来,其实也容易理解,一般爱好者眼中的天空激战,身为飞行员驾驶战机与敌人殊死搏杀,态势可不就是“单挑”吗?
这样的认识,固然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空战形势完全迥异,却足够吸引眼球,另外不得不说的确能最大限度展示选手超卓的技术实力,同时也是战机性能的一种考量标尺,所以不论从ift等重大赛事的备战角度,还是从训练选手、测试战机的角度,“单挑”对决都很受各队重视,就连新入行的“宸龙”也一样。
升空之后各自转向,两架歼-10a按预定航路飞行,从两个不同方位一起进入预定空域。
全国选拔赛的一对一赛场,和预选赛规则一样,预定接战空域仍然是半径一百公里的圆形范围、高度不限,地表形态也十分单一、平缓,总之就是专门考量空战的一种地图设定,便于飞行员集中精神对抗。
代表“宸龙”在第一场选拔赛里打头阵,驾机以八百公里表速、高度三千五百米进入对战空域,此时的边超心情很有一些紧张,这当然是难免的。
进入空域后,按此前训练中的一套作战思路,既然对手也是“猛龙”、和模拟器上的大量练习十分类似,边超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前推节流阀将速度提升到九百,一边窥看rwr的动静,一片沉默,果然,“红岩”的那位叫葛飞的选手也比较谨慎,没一进入对战空域就着急开雷达尝试搜索。
战斗机的雷达,总有一个大概的探测距离,对歼-10a的1473脉冲多普勒雷达来说,发现rcs三平方米迎头目标的距离大概在八十公里,而对战空域半径就有一百公里,比赛中急于开机往往也找不到对手、反而可能触发rwr而泄露行踪,边超与葛飞的考量大概如此,双方就在广袤天空中悄无声息的互相接近。
雷达开机,rwr随即报警,这其实是一种航空竞技赛场上特有的现象、而非空战中的现实情况,战斗机上的rwr,对雷达的探测能力原本是没这么高的。
一般来说,各国空军的作战飞机上,大多都安装有各种型号的雷达告警装置,用于侦测扫掠本机的电磁信号,一旦发觉雷达照射就用声光信号提示飞行员,比较先进的型号还可以预设电子反制措施自动应对。
不过这并不是说,飞机一旦被电磁信号照射,不管频段、强度、波形与prf(pul色_recy,脉冲重复率)如何,rwr都会叫个不停,那样的话简直就没法用——须知现在地球表面电磁环境空前复杂,如果如此草木皆兵,那等于是飞机一升空、rwr上电后就会一直响,气象雷达、民航管制雷达还有各种地面辐射源的电磁信号纷至沓来,就能让雷达告警系统彻底崩溃,警报太多等于没有警报,这自然是rwr系统设计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正因如此,战机上实际搭载的rwr模块,都对电磁信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典型设置是对火控雷达最敏感,只有检测到频段、波形、重复率与照射功率都满足一定条件的信号才会报警。
这样一来,不仅地面、空中的无关辐射源(比如基站、民用雷达等)信号不会触发rwr,即使是敌机的火控雷达照射,如果距离太远,或者敌机雷达处于vs、rws等低威胁模式,或者虽然处于高威胁模式——例如检测到特征波形,但波形刷新率等参数不符合预设特征,一般来说也不会触发rwr告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不虚”,帮助飞行员应对天空中的威胁。
考虑到这一点,在半径一百公里的对战空域中,如果一进入空域、就开雷达搜索,这在实战中往往是允许的,但是在航空竞技领域中就是一种白痴做法。
原因很简单,航空竞技赛场上的战斗机,rwr模块都经过专门的调教。
既然是打比赛,而不是真正的战斗,航空竞技的空战环境与对手机型都可以提前预知,电磁环境相对单一、敌机的雷达型号又可以大概确定,相应的,竞赛机的雷达告警设备就可以有的放矢、专门设置对应的参数特征并调高灵敏度。
就像今天这一场较量,边超驾驭的04号歼-10a同样调整了雷达告警系统,这其中也有远在上海的陈冲一份功劳;按照选拔赛首战的对手,“宸龙”的几架战机里都刷新了rwr模块,预置了歼-10a配置的1473型、以及歼-10b配置的1491型aesa雷达参数,灵敏度也根据对应型号做了一些调整,理论上完全可以发现远在二百公里外、雷达全功率运行中的迎头目标机。(未完待续,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