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三三章 更换发动机

一方全力进攻,一方大举拦截,晴空中的战斗既紧张又激烈,攻守双方的每一架战机,此时都不是在孤军作战,而是像运作精准的模块那样嵌入一整套对抗体系。

当每一架战机的行动,不再依赖单个飞行员的观察与判断、而是依靠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空战态势的演化就会愈加复杂,最终接近于某一种全盘博弈的复杂度极限;在这种作战条件下,决定双方较量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已不再是武器系统的性能优劣,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不是作战平台的数量高低,而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态势博弈,看谁能够技高一筹,在正确的时间与场合发动雷霆万钧的致命攻击。

上午驾机升空,完成一场全面对抗演练后返航,坐在轻盈滑降的su-272座舱里,龙云两手放在操纵杆上,两眼望向脚下的一大片苍茫白地,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这么一番理论,他现在对此也非常认同。

是的,对红空军的这场集训,维克托*雷泽诺夫能够从中收获的,不就是这些宝贵的思想与理念么?

身为苏维埃帝国的超级战斗英雄,这场大战里的头号王牌,在伊尔库茨克空军基地的秘密集训里,驾机升空的龙云表现自然不错,却并未发挥出一丝令人窒息的强悍战力,模拟对抗中的成绩也谈不上有多拔尖。

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不仅龙云自己心知肚明,参加集训的所有飞行员其实也都清楚得很,维克托*雷泽诺夫航空兵中将,这位累计击坠数字超过了一百五十架的超级空中杀手,他的实力绝对超乎想象。现在呢,也许他只是在潜心研究战术战法,又或者是战斗之余的“略作消遣”。总而言之,显然是一种有所保留的低调而已。

否则。以“高加索死神”的赫赫威名,哪怕是半路加进来、驾驶不甚娴熟的su-27,如果不能够在对抗演练中取得超过一比十的交换比,这岂非就是怪事一桩?

对战友们的揣测,龙云报以善意的笑,他知道自己其实就是在揣摩战术,这时候追求单纯的对抗交换比并无一点意义。

伊尔库茨克基地的这一场秘密集训,几天以后就基本上顺利结束。来自红空军各作战单位、指挥机构与工程技术部门的精兵强将陆续完成了培训交流,离开了冰雪覆盖的贝加尔湖畔,就像盛夏的蒲公英种子一样,把红空军的全新作战思想传播到vvs的每一个前线作战单元,为下一阶段的远东战役做好所有铺垫。

战友们陆续离开,半路加入的龙云却一直留在基地里,风云变幻的远东局势暂时还不会给他的行动造成影响,就在红色帝国厉兵秣马、准备在东方与敌人一争高下时,维克托*雷泽诺夫每天的工作则是配合柯内舍夫等人测试新战机,一方面将项目顺利收尾。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接收su-272做好一切准备。

驾驭新上手的苏霍伊战机直上蓝天,龙云现在扮演的身份,可不是一般的测试飞行员。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也让他接下来的飞行少了许多风险;他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测试战机tvc系统的有效性。

几次飞行下来,龙云的结论是,这一套系统的确对提升机动性有帮助,同时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以现实世界的知识背景来分析,他很快就发现,苏霍伊设计局对矢量推力控制的理解还算到位,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却并不理想。受限于机载飞控系统的处理能力,对各种飞行姿态下的推力控制。受限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目前还完全做不到自动调整推力矢量的“飞火推一体化”。

没有一体化的设计。这样一种推力矢量战机,情形大概就类似于之前遭遇的f-15s/td,本身具备tvc能力不假,然而如何发挥,就需要飞行员自己便宜从事。

没有自动控制能力,或者说简单粗暴的tvc,无疑会大大增加飞行员的战斗压力,在你死我活、瞬息生死的格斗空战中,如果还要分心去考虑推力的具体控制问题,毫无疑问,只会让战斗变得更加艰难而不是相反。出于这种考虑,苏霍伊局在su-272上采取的是简单的随动式矢量控制,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偏转的尾喷口事实上与平尾联动,这种设计在原理上还是比较原始,也让龙云感觉有一些无所适从。

身为一名穿越而来的飞行员,对苏联在tvc方面的研究有所了解,他对苏霍伊局的简化设计倒并不惊讶。

毕竟在九十年代的时间节点上,哪怕推力矢量研究相对成熟的美国,对应的f-22也还没有真正服役,关于矢量推力与飞控系统的完全整合,这需要大量的试飞工作、或者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当下的苏维埃联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所谓“推力矢量控制”,暂时也就是这样的初级状态而已。

一旦明确了这一点,在继续试飞su-272之余,龙云就找到谢尔盖*柯内舍夫,商讨是否能干脆拆除两架原型机上的推力矢量控制机构。

对维克托的建议,柯内舍夫原本还很有一些惊讶。

不过,既然手头的这两架原型机都要提供给vvs,作为2型机的实际使用者,中将同志的话自然很有分量,于是设计师就同意了这样的改动,顺便还告诉他,现在两架飞机上的al-31f-2无法轻易拆卸tvc模块;至于这一款在al-31f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发动机,如果寿命放宽到与原型相近的水准,也不再考虑矢量喷管的寿命问题,那么单纯的2型引擎,其加力推力完全可以达到十四吨的水准。

“啊,是这样吗?

那么,柯内舍夫同志,关于两架飞机换发的事,就拜托您了。”

听到设计师说“al-31f-2的非tvc版,推力可以达到十四吨”,倒是和现实世界里的al-31f-2完全对应了起来,龙云饶有兴致的翻阅了一些说明材料,加上柯内舍夫的讲解,才搞清楚了苏联航空工业提供的这些发动机都是一些什么情况。

在这个离奇的平行世界里,既然苏联仍旧存在,红色帝国的军事工业也一年年的按部就班发展,负责生产al-31系列发动机的“土星”工业联合体并未分裂,所谓“117s”这种东西自然就不见踪影;而原先联合体下属“礼炮”发动机厂自行发展的系列引擎,在平行世界里倒成了“土星”工业联合体的正朔。

在这其中,al-31、即al-31f-1只是一种战时体制下的产物,在降低百分之十五制造工时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仍然做到了十二点八吨的加力推力、和九百小时的运行寿命;相比之下,al-31f-2则是“土星”联合体路线图中的正式发展型,重新设计了低压压气机、燃烧室环路和近似于(full_authital_itrol,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的管理控制系统,虽然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但如果不考虑延寿和tvc,加力推力达到十四吨是没问题的。

既然如此,翻看一下2推力矢量型的资料,加上tvc之后的发动机重量也没增加多少,然而一旦装配到su-272上,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龙云在材料上指指戳戳、与柯内舍夫确认了2型战机的后体阻力会受发动机直径影响,就更加确定了要更换普通型al-31f-2的想法。

对维克托*雷泽诺夫这样的超级王牌而言,只要生产厂家能保证产能,发动机寿命什么的完全就不是问题,而与平尾随动的tvc则更是可有可无。

确定了发动机的选择,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又向设计局提出,为2型战机的航炮预留更大的弹仓空间,以能够携带三百发炮弹为宜,就基本上确定了接下来要使用的天空坐骑;除此之外,考虑到自己大概还是会进入歼击机航空团作战,离开前线时配属的那一架su-27p42应该还在,这样他手头就会有三架可用的战斗机。

当然,考虑到远东的战场环境,完全没有安装雷达、电子设备几乎拆光的su-27p42恐怕并不适用,暂时还只能当做一种应急的备份手段。

手上有了全新的改进型战机,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龙云一边等待上面的命令、和柯内舍夫小组的战机换发改装,一边通过飞行来恢复状态、磨砺身手,准备在即将爆发的东方战争中发挥头号王牌的强大威慑力。

在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内陆准备参战,战局的发展,并没有让他等待太久。(未完待续)

一方全力进攻,一方大举拦截,晴空中的战斗既紧张又激烈,攻守双方的每一架战机,此时都不是在孤军作战,而是像运作精准的模块那样嵌入一整套对抗体系。

当每一架战机的行动,不再依赖单个飞行员的观察与判断、而是依靠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空战态势的演化就会愈加复杂,最终接近于某一种全盘博弈的复杂度极限;在这种作战条件下,决定双方较量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已不再是武器系统的性能优劣,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也不是作战平台的数量高低,而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态势博弈,看谁能够技高一筹,在正确的时间与场合发动雷霆万钧的致命攻击。

上午驾机升空,完成一场全面对抗演练后返航,坐在轻盈滑降的su-272座舱里,龙云两手放在操纵杆上,两眼望向脚下的一大片苍茫白地,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这么一番理论,他现在对此也非常认同。

是的,对红空军的这场集训,维克托*雷泽诺夫能够从中收获的,不就是这些宝贵的思想与理念么?

身为苏维埃帝国的超级战斗英雄,这场大战里的头号王牌,在伊尔库茨克空军基地的秘密集训里,驾机升空的龙云表现自然不错,却并未发挥出一丝令人窒息的强悍战力,模拟对抗中的成绩也谈不上有多拔尖。

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不仅龙云自己心知肚明,参加集训的所有飞行员其实也都清楚得很,维克托*雷泽诺夫航空兵中将,这位累计击坠数字超过了一百五十架的超级空中杀手,他的实力绝对超乎想象。现在呢,也许他只是在潜心研究战术战法,又或者是战斗之余的“略作消遣”。总而言之,显然是一种有所保留的低调而已。

否则。以“高加索死神”的赫赫威名,哪怕是半路加进来、驾驶不甚娴熟的su-27,如果不能够在对抗演练中取得超过一比十的交换比,这岂非就是怪事一桩?

对战友们的揣测,龙云报以善意的笑,他知道自己其实就是在揣摩战术,这时候追求单纯的对抗交换比并无一点意义。

伊尔库茨克基地的这一场秘密集训,几天以后就基本上顺利结束。来自红空军各作战单位、指挥机构与工程技术部门的精兵强将陆续完成了培训交流,离开了冰雪覆盖的贝加尔湖畔,就像盛夏的蒲公英种子一样,把红空军的全新作战思想传播到vvs的每一个前线作战单元,为下一阶段的远东战役做好所有铺垫。

战友们陆续离开,半路加入的龙云却一直留在基地里,风云变幻的远东局势暂时还不会给他的行动造成影响,就在红色帝国厉兵秣马、准备在东方与敌人一争高下时,维克托*雷泽诺夫每天的工作则是配合柯内舍夫等人测试新战机,一方面将项目顺利收尾。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接收su-272做好一切准备。

驾驭新上手的苏霍伊战机直上蓝天,龙云现在扮演的身份,可不是一般的测试飞行员。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也让他接下来的飞行少了许多风险;他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测试战机tvc系统的有效性。

几次飞行下来,龙云的结论是,这一套系统的确对提升机动性有帮助,同时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以现实世界的知识背景来分析,他很快就发现,苏霍伊设计局对矢量推力控制的理解还算到位,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却并不理想。受限于机载飞控系统的处理能力,对各种飞行姿态下的推力控制。受限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目前还完全做不到自动调整推力矢量的“飞火推一体化”。

没有一体化的设计。这样一种推力矢量战机,情形大概就类似于之前遭遇的f-15s/td,本身具备tvc能力不假,然而如何发挥,就需要飞行员自己便宜从事。

没有自动控制能力,或者说简单粗暴的tvc,无疑会大大增加飞行员的战斗压力,在你死我活、瞬息生死的格斗空战中,如果还要分心去考虑推力的具体控制问题,毫无疑问,只会让战斗变得更加艰难而不是相反。出于这种考虑,苏霍伊局在su-272上采取的是简单的随动式矢量控制,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偏转的尾喷口事实上与平尾联动,这种设计在原理上还是比较原始,也让龙云感觉有一些无所适从。

身为一名穿越而来的飞行员,对苏联在tvc方面的研究有所了解,他对苏霍伊局的简化设计倒并不惊讶。

毕竟在九十年代的时间节点上,哪怕推力矢量研究相对成熟的美国,对应的f-22也还没有真正服役,关于矢量推力与飞控系统的完全整合,这需要大量的试飞工作、或者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当下的苏维埃联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所谓“推力矢量控制”,暂时也就是这样的初级状态而已。

一旦明确了这一点,在继续试飞su-272之余,龙云就找到谢尔盖*柯内舍夫,商讨是否能干脆拆除两架原型机上的推力矢量控制机构。

对维克托的建议,柯内舍夫原本还很有一些惊讶。

不过,既然手头的这两架原型机都要提供给vvs,作为2型机的实际使用者,中将同志的话自然很有分量,于是设计师就同意了这样的改动,顺便还告诉他,现在两架飞机上的al-31f-2无法轻易拆卸tvc模块;至于这一款在al-31f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发动机,如果寿命放宽到与原型相近的水准,也不再考虑矢量喷管的寿命问题,那么单纯的2型引擎,其加力推力完全可以达到十四吨的水准。

“啊,是这样吗?

那么,柯内舍夫同志,关于两架飞机换发的事,就拜托您了。”

听到设计师说“al-31f-2的非tvc版,推力可以达到十四吨”,倒是和现实世界里的al-31f-2完全对应了起来,龙云饶有兴致的翻阅了一些说明材料,加上柯内舍夫的讲解,才搞清楚了苏联航空工业提供的这些发动机都是一些什么情况。

在这个离奇的平行世界里,既然苏联仍旧存在,红色帝国的军事工业也一年年的按部就班发展,负责生产al-31系列发动机的“土星”工业联合体并未分裂,所谓“117s”这种东西自然就不见踪影;而原先联合体下属“礼炮”发动机厂自行发展的系列引擎,在平行世界里倒成了“土星”工业联合体的正朔。

在这其中,al-31、即al-31f-1只是一种战时体制下的产物,在降低百分之十五制造工时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仍然做到了十二点八吨的加力推力、和九百小时的运行寿命;相比之下,al-31f-2则是“土星”联合体路线图中的正式发展型,重新设计了低压压气机、燃烧室环路和近似于(full_authital_itrol,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的管理控制系统,虽然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但如果不考虑延寿和tvc,加力推力达到十四吨是没问题的。

既然如此,翻看一下2推力矢量型的资料,加上tvc之后的发动机重量也没增加多少,然而一旦装配到su-272上,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龙云在材料上指指戳戳、与柯内舍夫确认了2型战机的后体阻力会受发动机直径影响,就更加确定了要更换普通型al-31f-2的想法。

对维克托*雷泽诺夫这样的超级王牌而言,只要生产厂家能保证产能,发动机寿命什么的完全就不是问题,而与平尾随动的tvc则更是可有可无。

确定了发动机的选择,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又向设计局提出,为2型战机的航炮预留更大的弹仓空间,以能够携带三百发炮弹为宜,就基本上确定了接下来要使用的天空坐骑;除此之外,考虑到自己大概还是会进入歼击机航空团作战,离开前线时配属的那一架su-27p42应该还在,这样他手头就会有三架可用的战斗机。

当然,考虑到远东的战场环境,完全没有安装雷达、电子设备几乎拆光的su-27p42恐怕并不适用,暂时还只能当做一种应急的备份手段。

手上有了全新的改进型战机,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龙云一边等待上面的命令、和柯内舍夫小组的战机换发改装,一边通过飞行来恢复状态、磨砺身手,准备在即将爆发的东方战争中发挥头号王牌的强大威慑力。

在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内陆准备参战,战局的发展,并没有让他等待太久。(未完待续)